主营业务:主要从事含氟新材料、聚氨酯新材料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经营范围:许可项目:货物进出口;危险化学品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生物化工产品技术研发;化工产品生产(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生物基材料技术研发;生物基材料制造;生物基材料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国内贸易代理;供应链管理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山东联创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343),成立于2003年1月29日,主要从事聚氨酯、氟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业务。
2012年8月1日公司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致力于绿色化学品的研发、生产与推广。
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理念,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四研究院、中山大学等研究院所长期合作,研发设备先进齐全,研发能力强大。
公司连续多年被列为淄博市百强企业,获得2023年全球TOP20氟化工企业、中国十大氟化工上市公司、山东省民营企业创新潜力百强企业、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等荣誉称号。
旗下全资子公司经过多年潜心研发,拥有多项专有技术,现拥有效专利技术82项,参与制定国标17项,行标13项;16项技术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并建有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含氟烯烃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山东省含氟烯烃低碳环保制冷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为持续保持创新能力及技术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
公司以化工环保新材料为主业,在原有的含氟聚合物、聚氨酯及聚酯等系列产品基础上,着力于发展聚氨酯新材料,第四代制冷剂,第四代发泡剂,含氟新型聚合物,精细化学品为核心产品的新材料产业链,发掘其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超级温室气体减排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及其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以抓住碳中和带来的“新能源革命”,为客户提供高效、持续、稳定的产品与服务,为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1、含氟新材料板块我国氟化工行业已形成了无机氟化物、氟碳化学品、含氟高分子材料及含氟精细化学品(含无机氟化物)四大类产品体系和完整的门类。
作为全球最大氟化工生产和消费国,产品覆盖建筑、交通、电子等国民经济支柱领域,并加速向新能源电池(如PVDF粘结剂)、半导体封装(电子特气)、航空航天(耐高温材料)等尖端领域渗透。
在含氟聚合物及HFOs制冷剂等核心赛道打破国际垄断,成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
2024年中国氟化工行业在“规模扩张”与“高端突围”的双重驱动下,展现出全球主导力与转型攻坚并存的产业图景。
来自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202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含氟制冷剂全球产能占比升至83%,四大氟聚合物(PTFE、PVDF等)产能占全球68%,巩固全球最大生产与消费国地位。
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价值跃升”跨越,根据EVTank《2024年全球锂电材料市场报告》,中国锂电级PVDF产能占全球72%。
(1)含氟制冷剂行业含氟制冷剂是氟化工下游最主要的应用,主要消费领域包括家用空调、冰箱冷柜、工业制冷、汽车空调,以及非制冷用途的塑料发泡剂、气雾剂和灭火剂等七大类。
含氟制冷剂行业至今已经历了四代产品,我国制冷剂行业正处于第二代制冷剂配额持续缩减和淘汰、第三代制冷剂步入配额制度管制时代、第四代制冷剂由于成本、应用专利等问题尚未进入大规模推广适用的阶段。
根据《基加利修正案》规定第三代制冷剂后续也将逐步削减;第四代制冷剂(HFOs、HCs)凭借其良好的环保特性(ODP值为零,极低的GWP值),已在部分发达国家得到使用,对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其研发、生产及下游转换成本仍较高,受到供应量较小及价格较高等因素的影响,尚未开始规模化应用。
具体情况如下:当前,我国第二代制冷剂处于配额加速淘汰的过程中,第三代制冷剂也于2024年正式进入配额管理,HFCs正式步入配额生产的强约束时代,行业进入有序发展。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我国已经在2024年冻结HFCs的消费和生产,并进入逐步削减阶段,到2045年后将HFCs使用量削减至其基准值20%以内。
虽然当前市场主流依然是第三代制冷剂,但由于四代制冷剂的环保性更为优越,未来在环保压力下有望持续迭代升级,从政策层面来看,四代制冷剂有望成为更加理想的制冷剂方案。
(2)锂电池新材料行业锂电池新材料行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支柱,构建起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四大关键材料体系。
作为锂电池粘结剂的核心材料,锂电级聚偏氟乙烯(PVDF)是一种兼具氟树脂耐化学性与通用树脂加工性能的高性能聚合物,主要用于锂电池中的正极粘结剂与隔膜涂覆。
根据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ACMI)统计显示,2024年PVDF国内总产能突破22万吨,PVDF行业产量达到12万吨,然而产能扩张冲击导致锂电级PVDF价格下行并持续在底部徘徊。
2、聚氨酯新材料板块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聚氨酯工业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聚氨酯原材料和制品生产基地,呈现上游基础原材料高度集中、下游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各应用细分子行业差异化发展的总体特征。
报告期内,受到全球经济环境、行业周期等影响,行业景气度处于较低位置。
聚氨酯制品凭借低温柔顺性好、抗冲击性高、耐辐射、回弹范围广、粘结性好、节能环保等诸多优良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众多领域并在部分领域逐渐成为传统塑料、橡胶,甚至金属等材料的理想替代品。
作为第六大合成材料,聚氨酯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家具、家电,服装、制鞋、箱包、机械和国防军工等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
由于生产工艺不同,聚氨酯产品形态及制成性能均存在差异。
在我国聚氨酯消费中,聚氨酯泡沫(包括软泡、硬泡)是占比最多的产品。
聚醚行业细分领域众多、下游客户数量及类型众多,不同细分产品领域竞争点及需求点有一定差异。
从近几年市场情况来看,聚氨酯制品市场广阔,但产品结构并不均衡,聚氨酯市场正在从成长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随着建筑、房地产等行业下行,家具消费市场整体趋于平稳,行业整体进入了产业整合和提升阶段。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及产品1、含氟新材料公司专注于含氟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拥有氟化工必需的产业自我配套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包括基础配套原料、含氟制冷剂、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等在内的完整的氟化工产业链。
具体情况如下:(1)含氟制冷剂公司HCFCs制冷剂主要包括HCFC-142b,主要用作生产聚偏氟乙烯(PVDF)等氟聚合物的重要原料,部分用于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在塑料行业中用作塑料发泡剂使用。
HCFC-142b属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我国已于2013年开始冻结其生产量并从2015年开始实施配额削减,但其作为原料用途的生产量不受配额限制。
HFC-152a用于制冷剂、发泡剂、气雾喷射剂(如发胶、空气清新剂、杀虫剂等领域用作气雾剂和推进剂)、降温剂,以及用于多种混配制冷剂的主要原料。
HFC-152a还作为有机合成的中间体用于制备偏氟乙烯,为聚偏氟乙烯(PVDF)的主要工业原料。
本公司作为老牌化工行业企业,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营经验并持续进行技术突破,产品矩阵不断扩张,在第四代制冷剂领域布局比较早、力度比较大,目前已经具备万吨级产能;此外,公司决定将进行装置改造,规划通过技改进行扩产,并根据市场情况逐步释放产能。
氟代烯烃系列产品属于新一代低碳环保制冷剂,其HFO-1233zd也可用于低GWP新型发泡剂,其臭氧损耗潜值(ODP)为零,温室效应潜值(GWP)低,广泛应用于空调制冷等系统。
(2)含氟聚合物——PVDF含氟聚合物附加值较高,是细分领域中发展较快、具有前景的产业之一。
目前,公司已产业化的含氟聚合物主要是聚偏氟乙烯(PVDF)。
国内生产含氟高分子材料的企业均为氟化工一体化程度较高的行业龙头,含氟聚合物通过上游产品含氟单体聚合等工序生产,因其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耐温性、介电性、最高的抗张强度、抗压缩强度、耐磨性和耐切割性等优良性能,具有广泛的用途。
近年来,受益于通讯电缆、局域网电缆、5G网络基站、智能手机用导线等方面需求增长以及新能源、环保、桥梁、建筑、半导体等行业的发展,我国含氟高分子材料主要产品产量总体呈稳定较快增长状态。
随着锂电、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PVDF在新能源方向的应用比例大幅提升,锂电已经成为PVDF最大的下游应用领域。
2、聚氨酯板块公司为国内专业的聚氨酯系列产品规模化生产企业,主要从事聚氨酯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公司产品涵盖组合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等系列产品,形成了聚氨酯产品产业链。
聚酯多元醇由多元醇和二元酸高温缩聚而成,具有较高的硬度,良好的附着力,在聚氨酯合成中充当柔性软链段的角色,而异氰酸酯与小分子扩链剂构成聚氨酯的硬链段部分。
本公司主要生产芳香族聚酯多元醇,由于分子中含有苯环刚性基团,可增加制品强度、耐热性、阻燃性等特点,一般用于制造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其中高羟值的聚酯多元醇基硬质泡沫,其阻燃性优于聚醚多元醇基泡沫塑料。
聚醚多元醇是聚氨酯合成的主要原料之一,在配方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由蔗糖、甘油等起始剂与环氧丙烷高温聚合而成的大分子,通过改变起始剂、环氧丙烷比例或者改变加料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牌号的聚醚,从而应用于组合聚醚不同配方中。
组合聚醚为聚氨酯产业的关键原料,公司主要生产硬泡组合聚醚产品,聚氨酯硬泡应用多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作隔热保温材料节能,与异氰酸酯进行发泡反应,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
如冰箱、冰柜、建筑外墙/管道保温、冷库、汽车、储罐、热水器、冷链物流等行业,以及仿木家具、包装材料等领域。
其中,家电冰箱柜行业耗用硬泡组合聚醚较多,是硬泡组合聚醚的主要应用领域,也是最高端的应用市场。
组合聚醚为配方型产品,根据不同应用领域及客户需求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该产品是由聚醚/聚酯多元醇、催化剂、硅油、阻燃剂、发泡剂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在反应釜中进行充分搅拌而成。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我公司产品在各个应用行业优势突出,在板材行业的高阻燃性能和冰箱行业的“低密低导”领域均有明显技术优势。
(三)报告期内公司产品所处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1、含氟新材料板块氟化工产业链以萤石为起点,氢氟酸和氟化铝为重要中间体,延伸各类有机氟化物和无机氟化物产品。
其中,有机氟化物主要包括含氟高分子材料、含氟制冷剂、含氟精细化学品三类,其中含氟制冷剂是当前的主要应用,含氟聚合物有PVDF、PTFE和FEP等,产品处于增长阶段,应用领域逐步拓宽,含氟精细化学品主要包括农药、医药、染料中间体等,产品产量相对较小,但附加值相对较高。
氟化工行业的价值重心在中下游产品,从萤石开始,随着产品加工深度的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成几何倍数增长。
萤石的价格只有数千元,制冷剂的价格在万元左右,含氟高分子材料从数万元至十几万不等,而含氟精细化工产品的价格可以达到几十甚至上百万元。
具体情况如下:(1)含氟制冷剂制冷剂位于氟化工产业链中下游,上游受资源端影响较大,下游以空调作为主要的应用场景,占比约78%,广泛应用在冰箱、家用空调、汽车空调等制冷领域。
我国是全球主要的空调、冰箱和汽车生产消费大国,也因此主导了全球制冷剂的生产和消费。
含氟制冷剂化学稳定性强、热力学性能优异,根据参与反应的卤代烃的差异,工业上可以合成不同的制冷剂。
含氟制冷剂还可在聚氨酯行业中用作塑料发泡剂、半导体行业中用作电子清洗剂及精细化工中用作气雾剂等。
此外,还可以作为原料进一步生产下游各类的氟聚合物,其中PVDF是锂电和光伏所需原料,PTFE在集成电路与5G电信的领域有广阔的用途。
(2)含氟聚合物—PVDF本公司目前主要生产的含氟聚合物为锂电级PVDF。
PVDF是一种高性能的聚合物材料,具备耐老化、易加工和压电性等特性,是全球仅次于PTFE的第二大含氟聚合物。
含氟聚合物处于氟化工产业链的中后端,产品附加值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支撑材料。
含氟聚合物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且性能优异,下游应用广泛。
由于氟元素的引入,相较于一般聚合物产品(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含氟聚合物如PTFE、PVDF等具有耐高温性能、耐酸碱性和耐溶剂性、电性能、机械性能、不粘性、耐候性、憎水性等优异的性能,因此广泛适用于众多新兴高精尖领域,如在通信、新能源、电子电器、航空航天、机械、纺织、建筑、医药、汽车等领域其应用不断拓宽,对中国未来各个领域发展至关重要。
从上游来看,HCFC-142b是PVDF的主要原材料。
从下游市场看,PVDF主要被广泛应用于耐候涂层、注塑、锂电池和光伏背板膜等新能源领域。
随着新能源领域的飞速发展,PVDF下游应用领域中锂电池及光伏占比变大,PVDF需求快速拉升。
2、聚氨酯板块聚氨酯是目前所有高分子材料中唯一一种在塑料、橡胶、泡沫、纤维、涂料、胶粘剂和功能高分子七大领域均有应用价值的合成高分子材料。
聚氨酯产业链包括聚氨酯上游基础原料、聚氨酯原料、聚氨酯制品;其中聚氨酯原料为整个产业链条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主要为异氰酸酯和多元醇,聚醚多元醇简称聚醚是重要的聚氨酯原料,由起始剂(如甘油、丙二醇)与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等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加聚反应制得。
聚氨酯中游初级制品包括泡沫塑料、弹性体、纤维塑料、纤维、鞋革树脂、涂料、胶粘剂和密封胶等树脂制品,而后这些初级制品可以进一步加工利用到家居、家电、交通、建筑、日用品等行业,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纺织、机电、石化、能源、军工等领域,这些构筑了聚氨酯产业链的终端下游。
具体情况如下:聚氨酯分为聚酯型和聚醚型,聚氨酯制品的种类、形态和性能差别巨大,聚氨酯单体结构主要由上游原料和目标性能而定。
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聚氨酯下游制品可以分为硬泡聚醚、软泡聚醚以及CASE用聚醚。
聚氨酯泡沫塑料分为软泡和硬泡,聚氨酯软泡主要用于家具、汽车、服装等,聚氨酯硬泡主要应用于冰箱、冰柜、冷库、管道保温、板材和建筑保温等领域。
公司聚氨酯板块业务主要生产硬泡组合聚醚,产品可主要应用于冰箱冰柜、冷链物流等隔热保温领域,以及建筑外墙保温节能等领域。
(四)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当前时期,化工行业面临着挑战与发展并存的战略机遇期。
宏观经济环境虽然依然压力巨大,但也在逐渐改善,市场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半导体、新能源、航空航天、军工、重大基础建设等领域关键材料的需求或持续提升,为化工行业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
其次,国家正在布局新一轮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这将有望显著推动市场消费,进而成为催化化工品需求释放的推动力。
此外,在“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方针也将有望从多方面给予新材料领域发展的大力支持,积极推动了行业的快速进步。
未来几年,化工行业有望继续在压力下保持一定的发展,并会出现更多的新兴领域和新产品。
1、含氟新材料板块(1)含氟制冷剂行业目前氟化工行业的政策方向主要涉及环境保护,淘汰落后产能,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
制冷剂作为少见的、供给严格受控的化工产品,属于典型的政策驱动型行业,实际供给受到政策配额限制。
2023年8月9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召集50余家国内HFCs生产企业和相关协会召开《2024年度全国HFCs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初稿)行业交流会,就HFCs配额方案与生产企业进行了交流。
2023年1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24年度氢氟碳化物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配额分配方案正式出台。
2024年1月1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2024年度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生产、使用和进口配额核发情况的公示》。
当前,二代制冷剂HCFCs的生产与消费均受配额或备案限制;三代制冷剂生产也已进入配额管理期,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的相关规定,2024年三代制冷剂已进入逐步削减阶段。
虽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来看,第三代制冷剂依旧是制冷剂的主流产品,但第四代制冷剂因其卓越性能与环保性终会成为第三代HFCs制冷剂的绿色替代方案,长期来看是制冷剂行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发展契机。
提前布局四代制冷剂的公司有望实现产业升级并取得先发优势,从而提高制冷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在此过程中,布局较晚、规模较小、利用率过低的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或被大企业整合,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目前,公司第四代制冷剂领域布局比较早、力度比较大,是国内具有独立生产专利的生产厂家,产业化程度比较成熟,在现有万吨级产能的基础上又通过技改再扩大万吨级产能,并根据市场情况逐步释放产能;此外,公司通过对外合作科学解决了四代制冷剂的原材料供应问题,在保证原材料充足供应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展了利润空间,进一步夯实了公司在四代制冷剂行业的全面布局优势,将有力支撑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2)锂电池新材料行业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和储能领域的广泛应用,锂电池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GGII数据显示,我国锂电池应用结构中动力电池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维持在70%以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锂电池需求起着关键拉动作用。
随着锂电池领域用量逐年扩大,PVDF在锂电池领域需求占比达到70%以上。
电池级PVDF生产壁垒较高,其性能和用量对锂电池循环性能、快速充放能力以及电池内阻等电化学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依然将得到更大的支持和快速地发展。
从政策导向来看,早在2023年6月19日,财政部就发布了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
2024年2月国务院再次发文推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
同时,在2024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锂电产业链上下游。
2024年电动化转型全面起步,中国持续领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包括锂电新材料等领域,将成为2024年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
随着消费痛点的逐步消除,企业去库完成及下游需求超预期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有望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供需共振下,锂电池新材料行业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望拉动锂电池辅材PVDF的需求。
2、聚氨酯板块聚氨酯材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涵盖了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应用领域来看,建筑、汽车、家具等多个领域对聚氨酯需求的增加为市场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然而,近几年建筑、房地产等行业增速由高转低,家具消费市场趋于平稳发展,行业开始进入产业整合和提升阶段。
在此过程中,附加值高的聚氨酯产品有望在差异化竞争中胜出。
与此同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化,市场对新型聚氨酯材料及制品的需求也日益提升。
中国聚氨酯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南对聚氨酯行业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提出了聚氨酯行业应加大对功能性、绿色安全环保型助剂的复合技术开发及应用,要积极推进聚氨酯发泡剂ODS替代。
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以及市场对产品质量、性能等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聚氨酯头部企业调整产品结构。
面对聚氨酯产品高端不足的情况,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趋势的聚氨酯制品将成为今后的主旋律,聚氨酯工业的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将有望加快,这也标志着我国聚氨酯行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提升期。
整体来看,政策、汽车工业、建筑节能以及冷藏市场的新需求将是拉动聚氨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持续推出功能先进的新产品仍是聚氨酯材料发展的主要驱动,通过改性材料提升聚氨酯行业的性能从而扩大其下游应用范围,增长点从技术创新转至产品及应用场景的创新,有望进一步推动促进聚氨酯工业健康发展。
公司系淄博联创氨酯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22号,淄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向本公司核发了注册号为37303228014007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公司注册和实收资本3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李洪国。
山东联创节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将中文证券简称由原“联创节能”变更为“联创股份”,英文证券简称不变,中英文全称不变。
公司经过战略转型,公司主营业务已发生重大变化。
为了准确反映公司主营业务情况,充分体现公司业务发展战略转型的目标,易于投资者理解,进一步提升公司形象,故决定对公司名称及证券简称进行变更,公司股票代码不变。
公司名称原为:山东联创节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现变更为:山东联创互联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公司证券简称原为:联创股份,现变更为:联创互联;公司外文名称原为:LecronEnergySavingMaterialsCo.,Ltd现变更为:lecronInternetMediaIndustryCo.,Ltd.经公司申请,并经深圳证券交易所核准,自2016年6月3日起,公司启用新的证券简称“联创互联”;证券英文简称“LIMI”。
经公司申请,并经深圳证券交易所核准,自2019年7月8日起,公司启用新的名称“山东联创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新的证券简称“联创股份”,公司证券代码保持不变,仍为“30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