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丰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华丰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华丰股份
- 企业英文名: Power HF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徐华东,CHUI LAP LAM
- 上市代码: 605100.SH
- 注册资本: 17113.2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0-08-11
- 大股东: Engineus Power Holding Inc.
- 持股比例: 51.54%
- 董秘: 王宏霞
- 董秘电话: 0536-5607621
- 所属行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大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杨春强、王坤
- 律师事务所: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潍坊市高新区樱前街7879号
- 概念板块: 通用设备 山东板块 发电机概念 破净股 预盈预增 固态电池 数据中心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山东
- 成立日期: 2004-04-08
- 组织形式: 中外合资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70000760966019E
- 法定代表人: 徐华东
- 董事长: 徐华东
- 电话: 0536-8192707,0536-5607621
- 传真: 0536-8192711
- 企业官网: www.powerhf.com
- 企业邮箱: hfstock@powerhf.com
- 办公地址: 潍坊市高新区樱前街7879号
- 邮编: 261041
- 主营业务: 核心零部件、柴油发动机和智能化发电机组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以及通信基站设备和设施的综合运维服务。
- 经营范围: 内燃机、发电机组、新能源动力总成系统及配套产品、精密零部件、通用机械产品及其配件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维修、进出口,以及相关产品的售后服务;机电产品的销售(小汽车除外)和服务;国家允许的货物及技术进出口贸易;技术的开发、转让和服务;租赁业务;通信工程专业承包;企业管理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有效期限以许可证为准)
- 企业简介: 华丰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创始于1920年,原名为潍县华丰机器厂,是中国最早生产柴油发动机的厂家之一,在当时享有“长江以北第一厂”的美誉。作为“中国内燃机行业排头兵企业”之一,华丰股份坚持技术和模式创新,业务已从单一的柴油发动机和智能化发电机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向上游延伸至柴油发动机核心零部件业务,向下游拓展至通信基站发电机组等电源设施综合运维服务业务,形成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良好业务模式。华丰股份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一支高效、稳定的研发团队,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和技术升级;公司坚持精工制造,拥有现代化的发动机、发电机组装配线以及先进的柔性机械加工生产线;公司柴油发动机业务专注于非道路领域,核心零部件业务专注于重卡领域,智能化发电机组及运维业务专注于移动通信和数据中心领域;公司已建立起国际化的售后服务网络,能够为客户提供及时、便利的售后服务。华丰股份坚持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构建了“制造+服务”协同发展格局。公司在印度和缅甸等国家的通信基站电源设施综合运维业务已形成7*24小时的高效运维服务能力,网络辐射广、复制能力强。华丰股份将继续秉承“创新、进取、和谐、求优”的管理理念,坚持“柴油发动机与核心零部件”、“制造与服务”双轮驱动,不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努力打造行业领先的民族制造企业。
- 商业规划: 2024年,全球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增长乏力,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叠加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公司订单受到影响。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637.90万元,同比下降32.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58.80万元,同比下降32.67%。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困难与挑战,公司坚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工作总基调,在深耕主业,持续挖潜的同时,持续优化管理效能,推动智能制造,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努力为公司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公司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深耕主业,夯实业务发展基础公司聚焦核心主业发展,不断推进技术升级与产品优化,围绕核心零部件、柴油发动机与智能化发电机组等重点产品线,加快关键项目落地,提升产能匹配能力与客户服务能力,为公司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零部件业务;公司推进募投项目“发动机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的技术升级与改造,提升生产线柔性化和高精度加工能力,使其兼容大马力柴油发动机与天然气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要求。子公司华丰(江苏)机械紧密结合客户市场和产品规划要求推进项目进度,报告期内已开始批量生产,客户配套计划稳步推进。柴油发动机业务:公司与潍柴雷沃在多个拖拉机动力平台达成技术配套合作意向,已完成M4000与P4000平台的产品适配开发,并向客户提供样机验证。同时,在潍柴雷沃客户资源带动下,成功拓展两家农机出口主机厂客户。4L新平台产品完成工程机械整车装机,进入整车性能验证阶段;高功率129kW机型完成装机,已进入整机性能开发测试。面向海外市场的两个气体发动机平台完成开发并交付样机,为后续业务拓展打下基础。智能化发电机组业务:公司完成刚果(金)、菲律宾通信基站项目用静音型发电机组的设计升级并顺利交付,进一步提升了海外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的产品竞争力。同时,积极参与数据中心、矿山、医院等关键基础设施备用电源市场的招投标工作,依托产品性能优势与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公司在智能发电设备市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二)强化质量管理,提升竞争力产品质量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公司始终坚持“质量为本”的发展理念,牢牢守住质量生命线,以“质量铸魂、体系强基”为导向,全面整合IATF16949、ISO9001等管理体系标准,持续优化运营体系,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稳定、可靠、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在日常质量管理中,公司质量管理部门围绕体系运行与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持续推进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举措,全面推行错漏加工双归零、三级巡查、质量门控、关键控制点设置、防错机制实施等质量保障措施,确保质量管理闭环有效运行。2024年,公司质量体系运行高效稳定,各项客户质量考核指标超额达成,客户满意度持续提升,为公司巩固市场地位与增强客户黏性提供了有力支撑。(三)精益生产,优化管理效能公司坚持以精益生产为核心导向,持续推进生产环节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升级,系统提升生产效率与管理效能,夯实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运营基础。推进智能制造与信息化建设:公司围绕新型轻量化发动机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车间,持续加快智能化系统部署与运用。信息化管理部门牵头完成MES系统、刀具监控系统等关键平台的建设,通过设备联网与数据实时采集,实现生产过程监控、设备运行状态追踪、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及刀具寿命预警等功能,显著提升制造透明度与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公司完成ERP系统的替换与升级,加强财务信息化能力建设。通过打通ERP系统与零部件智能制造系统、SRM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采购、库存、销售、生产等业务数据的全面集成,推动物流流转、信息流管控与资金流协同高效统一,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效率与资源配置能力。降本增效,夯实经营基础:公司持续推进开源节流与成本优化管理,通过构建柔性、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优化制造工艺流程,推广标准化作业,推进节能降耗项目实施等方式,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同时,聚焦刀具、辅料使用寿命提升与工装资源精细化管理,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积极培育全员成本意识,形成由系统建设与组织行为双向驱动的降本增效管理模式。(四)产学研联动,提高创新能力为增强核心技术储备与未来产业布局能力,公司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同组建“新型储能电池联合研发中心”以来,重点围绕固态电池核心技术展开研究。2024年,研发中心在复合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方向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一种痕量两性分子级填料集成的复合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发明专利申报。在实验室阶段,研发中心在固态电池的宽温域性能、循环稳定性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电池性能指标实现较大提升。在技术路径探索方面,研发中心正尝试将卤化物体系与聚合物基质相结合,以优化离子导电性与机械强度,当前已取得初步验证成果。但该技术仍处于研发初期阶段,后续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路径尚存在不确定性,公司将继续审慎推进,视研发进度适时调整资源投入。公司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共同成立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联合研发中心”,围绕公司生产制造环节的实际技术需求,开展靶向型协同攻关。双方重点聚焦冷却液系统优化,作为工艺提升的切入点,已启动相关技术攻关项目,力求在新型功能材料开发与应用方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解决方案。该平台的建设与推进,有助于公司在产线应用层面实现关键工艺降本增效,并为后续拓展至更多材料与工艺模块打下基础。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