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安徽
  • 成立日期: 1995-01-23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20600138346792B
  • 法定代表人: 李缜
  • 董事长: 李缜
  • 电话: 0551-62100213
  • 传真: 0551-62100175
  • 企业官网: www.gotion.com.cn
  • 企业邮箱: gxgk@gotion.com.cn
  • 办公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花园大道566号
  • 邮编: 230051
  • 主营业务: 动力锂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和输配电设备
  •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除核电站建设经营、民用机场建设);建设工程设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电池制造;电池销售;电池零配件销售;电池零配件生产;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专用材料研发;电子专用材料销售;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力电子元器件销售;储能技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管理服务;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不含危险废物经营);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再生资源销售;再生资源回收(除生产性废旧金属);充电桩销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集中式快速充电站;机动车充电销售;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研发;机械电气设备制造;机械电气设备销售;电力行业高效节能技术研发;水上运输设备零配件销售;水上运输设备零配件制造;电力设施器材制造;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制造;电气设备修理;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销售;风电场相关装备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技术进出口;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标准化服务;进出口代理;货物进出口;普通货物仓储服务(不含危险化学品等需许可审批的项目);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教育咨询服务(不含涉许可审批的教育培训活动)(除许可业务外,可自主依法经营法律法规非禁止或限制的项目)
  • 企业简介: 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安徽合肥,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电池企业和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商。于2015年5月成功上市,股票代码SZ:002074.。公司主营磷酸铁锂材料及电芯、三元材料及电芯、动力电池组、储能电池组及电池管理系统等,产品广泛应用于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并为储能客户提供绿色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国轩高科是重技术型公司。研发投入占比多年超10%,在全球布局八大研发中心、四大验证平台,创造了10000多项覆盖电池全产业链的全球专利技术,国轩高科标准电芯获大众汽车全球首家定点,"金石电池"进军固态电池领域,实现从0到1的创新。国轩高科是高国际化电池企业。德国大众是国轩高科第一大股东,布局中国、亚太、美洲、欧非四大业务板块,建有覆盖电池材料、电芯制造、Pack产品的全球二十个制造基地,致力于让绿色能源服务人类。国轩高科是全产业链电池企业。构建从电池原料的矿产开采、材料生产、电池制造、产品应用,再到电池回收利用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是全球极少数拥有全产业链制造能力的电池企业之一。公司秉承"让绿色能源服务人类"的使命,坚持产品为王、人才为本、用户至上,积极构建以材料科学和数字科学为基础的能源科学体系。未来,公司将加速提升市场力、产品力、制造力和资本力,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商。
  • 发展进程: 公司系经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复[1998]30号《省政府关于同意变更设立江苏东源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批准,由江苏东源集团有限公司改制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25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发行字[2006]78号《关于核准江苏东源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通知》核准,本公司向社会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2,400万股。 公司中文名称由“江苏东源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由“JIANGSUDONGYUANELECTRICALGROUPCO.,LTD.”变更为“GUOXUANHIGH-TECHCO.,LTD.”。
  • 商业规划: 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行业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以及输配电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属于门类“C制造业”中的大类“C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一)主要业务概述公司作为一家在新能源领域深耕多年的高新技术企业,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致力于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以及输配电设备的技术革新与应用拓展。报告期内,公司紧密围绕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深耕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巩固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市场的领先地位,积极布局低空飞行、工程机械、电动船舶、便携式储能等新兴应用场景,致力于实现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应用的全方位突破。(二)主要产品及用途公司主要产品分为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和输配电设备。具体如下:1、动力电池系统公司系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之一,产品主要为磷酸铁锂材料及电芯、三元材料及电芯、动力电池组等。公司与国际众多知名新能源汽车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产品广泛应用于纯电动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重型卡车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等领域。2、储能电池系统公司在储能电池方面拥有成熟的技术体系、完整的产品矩阵和综合解决方案,产品主要包括储能电芯、标准化电池箱、电池簇、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舱、工商业储能用锂离子电池户外柜、户用储能系统等,满足集中式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和家用储能等多场景应用需要,并已获得国家强制标准GB、美国UL安全标准、国际IEC、CSA等标准认证。公司在发电侧、电网侧、电源侧和用户侧四大储能领域重点布局,覆盖国际储能市场。3、输配电设备输配电设备是公司的传统业务板块,主要产品有高低压开关成套设备、电器数字化设备、配网智能化设备、变压断路器、一体化充电桩和储能机柜等,广泛应用于火电、水电、核电、风电、轨道交通、冶金、化工等行业领域。近年来,公司积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拓展输变电运维服务及EPC工程总包等业务。(三)经营模式经过长期发展,公司已拥有成熟的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及服务体系。1、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业务经营模式在研发战略布局方面,公司构建了“双轮驱动”的创新体系,深度聚焦材料科学与数字科学的融合创新。围绕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核心主材开展创新突破,在固态电解质等前沿功能材料领域构建技术储备,持续推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赋能,着重开发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平台化电芯,加速推进从电芯到产品、制造、应用的全链条技术升级创新;引进电池行业高端人才,联合国际知名高校,协同产业链关键企业,完善和升级试制与验证设备设施,提高研发支撑能力,保障技术与产品的落地。在供应保障方面,公司致力于打造国际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统一的供应商资格认证与准入标准,有序构建国际各区域的本土化供应链体系和能力;同时加强并固化战略供应商的协同机制,共同构建标准化供应商质量考评体系,激励供应商持续提升自身质量水平,保障供应链高效、稳定运转。在生产制造方面,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打造灯塔工厂标杆。通过人工智能、数字化制造、大数据技术应用等,精准规划生产,深化精益生产,优化管理流程,持续降低生产能耗,提升交付质量与交付效率,增强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在营销方面,公司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一方面,深挖战略目标企业,全力攻坚核心项目,强化与现有客户的合作粘性,从业务深度与广度开发新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关注产业趋势,前瞻性布局包括低空飞行、人形机器人及电动工程机械等新兴领域,完成产品规划和方案筹备。同时,着重提升营销“铁三角”能力,加速推进海外区域“市场、售后、回收”三位一体的网点布局建设,持续优化销售、交付和售后服务能力,全方位提高客户满意度,筑牢合作基础,助力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稳定增长和突破。2、输配电业务经营模式公司输配电业务采用先招标后采购,按合同约定结算的采购模式。子公司东源电器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控、合理优化、综合使用市场资源的营销策略,主要采取直接销售模式。报告期内,公司的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四)业绩驱动因素及市场地位1、业绩驱动因素(1)产业政策刺激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中国“十四五”新能源产业规划及欧美储能补贴政策持续加码,助推行业高速发展。国内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延续,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等政策密集落地,能源结构转型释放巨大市场空间。报告期内,公司紧抓政策机遇,依托储能电站项目,成功承接国内新型电力系统升级与海外能源脱碳需求。(2)市场需求激增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旺盛,根据EVTank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823.6万辆,同比增长24.4%,中国占比超70%。与此同时,全球风光配储需求激增,行业迎来规模化扩充,新型储能市场需求快速释放。根据EVTank统计,2024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369.8GWh,同比增长64.9%,其中中国企业储能锂电池出货345.8GWh,占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的93.5%。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逼近1550GWh。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需求呈现“螺旋攀升”特征,推动锂电池市场需求持续增长。(3)技术优势支撑公司以“材料科学+数字科学”双引擎驱动技术突破,推动产品力迈向新高度。报告期内,磷酸铁锂材料压实密度和低温性能大幅提升,自主开发的Pack技术及电池热管理技术国内领先。UC、启晨、G科等新一代高性能电池充分展现了公司领先的电池技术实力,UC电芯已获大众全球首家定点。公司主导或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全球突破万项,技术话语权持续强化。凭借高性价比磷酸铁锂电池与高镍三元电池并行的技术路线,公司国际化布局快速推进,研发团队不断壮大,研发管理体系日益健全,公司业务需求保持持续增长。(4)不断提升竞争力公司已经打造从原材料到电池生产和产品应用,再到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关键原材料自供率超40%,成本波动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市场拓展上,新增一批新的国际战略客户,乘用车、商用车和储能电池销售再上新台阶。基地建设上,泰国、越南基地已投入运营,其他海外基地及相关配套产业基地也正加速建设,属地化生产加速突破贸易壁垒。运营管理上,公司着力推进流程化和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组织扁平和动态优化。同时,公司深化绿色制造能力,持续推动资源效率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盈利动能,推动公司平稳发展。2、市场地位报告期内,公司动力锂电池业务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根据SNEResearch数据,2024年全球磷酸铁锂装机量公司排名第三,市占率6.18%,公司全球动力锂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73.8%,市占率3.2%,排名第八。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联盟统计数据,2024年公司中国地区动力锂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48%,市占率4.59%,排名第四,较2023年度上升一位。根据SNEResearch统计数据,2024年公司储能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200%,市占率6%。根据高工产研统计,公司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七,其中在通信储能领域排名第二。展望未来,公司将肩负全球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储能技术的性能与效率,进一步扩大储能业务规模,为市场提供更高效、更安全、更环保的储能解决方案。1、概述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539,181.71万元,同比上升11.98%;实现营业利润128,344.97万元,同比上升31.58%;实现利润总额126,310.97万元,同比上升33.22%;实现净利润115,413.42万元,同比上升19.09%,其中,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20,679.01万元,同比上升28.56%。主要经营情况如下:(一)高新技术引领,产品矩阵迭代报告期内,公司发布多款电池产品,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点。乘用车领域,公司发布的G刻PHEV电池系统采用4C超级快充,480h酸性防腐设计,高效保温不畏严寒极热;此外,公司发布的第一代全固态“金石”电池,能量密度高达350Wh/kg,循环次数可达3,000次以上,具备“长续航、高能量、高安全”的技术特点。商用车领域,公司发布的G行纯电重卡标准箱单包电量达110kWh,实现同样空间电量增加56%;支持4至6只充电枪同时充电,充电效率提升至30%;同时G行单包轻卡标准箱采用大容量磷酸铁锂电芯,集成一体化设计,为城市运输、物流配送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支持。储能领域,公司积极布局工商业储能和家用储能市场,推出的GotionGrid5MWh储能液冷集装箱采用330Ah、314Ah大容量、长寿命单体电芯,循环次数可达15,000次以上,可实现系统运行寿命20年以上;针对应急充电需求,公司发布新一代智能移动储能充电桩,高倍率快充模式下30分钟内可实现补能80%,已远销往海内外各地。(二)动储双轮驱动,营销结构升级中国市场深耕高端,通过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公司成功获得奇瑞星纪元、吉利银河、零跑等高端车型定点并陆续量产,推动A级以上车型供货占比显著提升;重卡市场快速渗透,吉利重卡、三一魔塔实现交付。储能领域持续发力,完成二十余座电站交付,并与大唐唐山新能源、河北林海科技集团签约,全面深化战略合作。美洲市场全面拓展,获得主流整车客户定点,大型储能、家用储能、便携式储能、移动充电等产品推广多有斩获;亚太市场稳步提升,在巩固Vinfast及TATA的同时,获得新的战略客户定点;欧非市场加速布局,完成了多家头部车企定点,众多重要项目,进入关键商务期。(三)国内国际并进,制造能力提升国内方面,产能规模及利用率不断攀升,生产管理不断精细化,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成功导入,月度交付量迭创新高。海外方面,生产基地陆续开工和投产,本地化生产加速落地;报告期内,哥廷根、越南等工厂顺利实现投产,同时,公司致力于推动极限制造、AI控制和其他数字化技术在新产线的全面覆盖,不断提升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此外,公司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持续优化生产工艺,强化品质管控,进而提升生产效率,为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绿色产品。(四)国际战略落地,海外开拓加速海外市场拓展及经营业绩取得明显成效,新增一批国际大牌客户重点项目定点。海外业务布局不断完善,三大区域营销、运营、管理团队逐步成型,本土化建设进展良好,不断扩大区域市场覆盖面。国际售后体系逐步完善,客户服务网点有序增加。海外营收2024年同比增长超70%,销售额突破百亿大关。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