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安装和维护等。
经营范围:许可项目:铁路运输基础设备制造;建设工程施工;电气安装服务;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铁路运输基础设备销售;铁路运输辅助活动;安全系统监控服务;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制造;数字视频监控系统销售;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制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销售;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系统开发;轨道交通专用设备、关键系统及部件销售;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开发;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通讯设备销售;电子元器件零售;仪器仪表销售;电子产品销售;软件开发;软件销售;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广告设计、代理;广告制作;广告发布;会议及展览服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服务;储能技术服务;电池制造;电池销售;电池零配件生产;电池零配件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河南辉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郑州辉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
公司拥有六个全资、一个控股、五个参股共12家子公司,总部位于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公司是河南省首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也是国内轨道交通通信信号领域首家上市企业。
公司以服务轨道交通为己任,二十九年来专注于轨道交通测控技术的研发推广,是国内领先的轨道交通行业成套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国家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以及企业自备铁路等的建设与安全高效运营(运输)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一)公司主营业务及经营模式1、公司主营业务公司专注于自动化测控技术的研发推广,主要产品聚焦于轨道交通行业,是国内领先的轨道交通运维设备供应商及运营维护集成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安装和维护等,公司主要客户是国铁集团下属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及大型企业自备铁路的建设方。
根据各个产品的核心功能与技术特点的不同,公司产品主要分为监控产品线、运营管理产品线、信号基础设备产品线、综合运维信息化及运维装备产品线四大系列,上述产品适用于国家铁路(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市域轨道交通等多个制式,并适用于新建线路、既有线路升级改造、运营维保服务等不同领域。
监控产品线涵盖设备监测、环境监测和综合监控等多个方向,主要包括信号集中监测系统(CSM)、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电加热道岔融雪设备、道岔缺口监测系统、动力及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ISCS)、铁路信号机械室智能巡检系统、线路安全环境管控平台智能视频分析系统、接触网2C智能分析系统、城轨安防集成平台、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城轨能源管理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维护支持系统(MSS)等;运营管理产品线主要包括铁路运输指挥综合系统、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STP)、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和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等;信号基础设备产品线主要包括智能电源设备、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系统(CBI)、计轴设备和道岔转辙机等;综合运维信息化及运维装备主要包括接触网水冲洗车、地铁隧道清洗车、电务生产指挥系统、电务大数据智能运维平台、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平台等。
针对国铁集团下属的高速和普速铁路,公司主营业务为铁路基层站段提供保障列车运行安全的基础设备;为铁路专业设备管理提供平台手段,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为铁路专业设备在运用过程中的状态进行监测和管理提供手段和平台,提高设备的运用质量和维修效率,降低维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和维护成本;针对铁路运营可能面临的环境变化(包括灾害及其他突发危险等)进行监测预警,保证运营安全。
产品已覆盖铁路电务、工务、供电、机务、运输等多个专业领域。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面向城市轨道交通提供涵盖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ISCS)、城轨安防集成平台、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城轨能源管理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维护支持系统(MSS)、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平台、地铁隧道清洗车和轨道交通相关维保服务等多项智能化及节能综合解决方案,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智能化出行环境。
2、公司经营模式公司产品/系统根据是否有行业内成文的标准规范文件,分为标准型和定制型。
对于有对应行业标准规范的标准型产品,通过直接向客户销售和系统集成商合作配套销售两种方式。
通过投标和商务谈判等市场竞争方式获得产品和服务订单,产品经过安装、现场调试、用户验收等环节后投入使用。
对于根据客户特定需求的定制型产品/系统,在具体营销过程中,首先进行用户需求调研和售前支持,协助用户完成项目设计工作,在公司产品研发的知识库中,提取成熟的产品框架和相应模块,进行二次开发,以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订单制造、交付。
在生产与服务方面,完全顺应中国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整体建设运营模式,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根据客户订单及业主的特定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生产及服务,严格依照合同要求按期、保质提供相关产品及服务。
在质量保障方面,公司已经构建起以IRIS、ISO9001、CMMI为基础,CRCC、SIL4产品认证为标准,精密的检测仪器、严格的检验制度为支撑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质量持续稳定。
(二)行业发展情况(1)轨道交通领域轨道交通行业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等政策指导性文件,为公司所处的轨道交通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公司开展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指明了方向。
根据国铁集团发布信息,2025年上半年,铁路建设优质高效推进,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59亿元,同比增长5.5%,累计投产新线301公里,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铁路建设投资始终保持高位运行,一大批铁路重点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一批新线、新站开通运营。
新建重庆至厦门高速铁路重庆东至黔江段开通运营,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长沙段实现贯通;郑州至开封城际铁路宋城路站至开封站段建成通车,郑开城际铁路实现全线贯通运营;新建重庆东站开通运营、沧州站改造提升工程竣工、日照站新改建后投入使用,重点铁路枢纽功能显著提升。
在建工程项目顺利推进。
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沈阳至白河高铁、襄阳至荆门高铁、合肥至新沂高铁等项目已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包头至银川高铁包头至惠农段、崇左至凭祥高铁、西安至延安高铁项目正在开展静态验收;广州至湛江高铁、盘州至兴义铁路等项目正加快推进铺轨精调等剩余工程。
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聚焦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铁路工程和重点联网、补网、强链项目,加快推进勘察设计、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今年以来,伊宁至阿克苏铁路、黔桂铁路增建二线、温州至福州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早日开工建设奠定基础。
下一步,国铁集团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铁路规划建设,确保高质量完成铁路“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为服务全方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铁路方面,除新线建设外,“十一五”和“十二五”前期开通运营的8000多公里高速铁路陆续进入大修改造期,普速铁路新建里程逐渐增多,国内铁路行业正处于新建为主向新建与升级改造并重转变的阶段,由此可见行业升级改造市场空间正在逐步释放。
根据交通运输部消息,截至2025年6月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0条,运营里程11127.6公里。
2025年上半年共计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182公里,新增运营线路5条,新增运营区段9个。
近年来,为了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国家提高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申报条件,并收紧了审批流程,报告期内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新规划审批步伐进一步放缓。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截至目前,在国家发改委批复的44个城市城轨交通建设规划中,呼和浩特、兰州、洛阳、芜湖、哈尔滨、郑州等6个城市在2024年前获批项目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
公司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安装和维护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城轨、普铁、高铁等领域。
河南区域内前期获批的城市城轨交通项目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短期内将对公司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产品的市场需求产生不利影响,未来,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纵深发展,公司仍将处于重大发展机遇期,公司将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抢抓市场机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持续推进公司的稳健发展。
由上述信息可知,短期内公司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新建线路的业务面临一定压力,但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继续高质量发展和运营需要,加上设备更新改造及新增业务需求随相关宏观政策的落地逐步释放,整体投资有望持续保持高位,市场容量巨大,公司研发创新及持续发展仍存在较大空间。
(2)新能源储能领域2025年初发布的2024年度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将新型储能纳入国家能源体系,提出“发展新型储能”,推动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商业化。
2025年《十四五能源领域创新规划》将“高功率钒液流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列为国家监测依托项目,加速技术落地。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型储能作为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2025年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八部门正式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产业体系加速完善,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产业主体集中、区域聚集格局基本形成。
产品性能显著增强,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多领域应用需求。
《河南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实施方案》明确了河南省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成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基地,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有力促进我省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三)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1、国家铁路行业:公司通过在国家铁路行业多年的积累,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和定制化的服务,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致力于推动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努力深耕、精益求精,在生产的每个环节把控产品质量,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在国铁行业内有着良好的口碑。
其中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电务安全生产指挥系统及接触网水冲洗车等产品在技术上、标准影响度及品牌推广上具有优势地位。
2、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公司始终坚持“用户至上”的核心原则,随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软件平台的上线开通,公司综合监控产品已具备核心技术平台、项目交付管理、项目维护管理等全部核心能力,目前该产品在河南区域内有较强优势,在轨道交通行业被广泛认可。
目前,对于地铁隧道清洗车系列产品,公司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属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同时,借助公司区域优势、高质量产品服务和国铁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公司其他各产品线产品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均有一定优势。
根据国铁集团发布信息,2025年上半年,铁路建设优质高效推进,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59亿元,同比增长5.5%,累计投产新线301公里,一大批铁路重点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根据交通运输部消息,截至2025年6月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0条,运营里程11127.6公里。
2025年上半年共计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182公里,新增运营线路5条,新增运营区段9个。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围绕“轨道交通运营维护一体化解决方案及高端装备”的主营业务,持续提升研发创新能力,通过逐步扩大市场领域培育新产品市场,优化管理体系,健全各业务板块目标管控等举措,打造高端制造系统平台,提升轨道交通智能运维解决方案及综合服务能力,保持公司持续稳健发展;稳步推进新能源研发中心建设和新型储能领域解决方案的研发工作。
报告期内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秉承“用户至上”理念,持续加大市场推广和宣传。
强化与国内外领先企业、系统总包商的合作,推动合作共赢。
抢抓市场机遇,强化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结合的技术优势,加快推进线路安全环境管控平台视频智能分析系统、铁路信号机械室智能巡检系统、普速防洪系统等产品的市场推广,拓宽公司监控产品线,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密切跟踪国铁设备更新改造计划的落实,加快各产品线智能化升级节奏,和新版本产品市场应用进度,丰富产品结构,适应新时代下铁路客户的安全监控需要。
加大力度积极开拓省外城轨市场,积极与各业主、设计咨询单位举办技术交流会议,广泛向各地铁建设方推介我们公司成熟产品及新技术/新方案。
2、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产品市场应用进度,丰富产品结构。
全面加强研发投入,把最新的技术与行业应用快速结合;持续加强机器人应用及人工智能(AI)方向的研发推进和落实。
基于公司产品在国铁和城轨市场的庞大用户群,深入挖掘用户需求,持续应用功能的研发创新,优化升级各产品功能单元,针对铁路设备监测系统、运营环境监测系统及水冲洗装备等产品,发布自动化、数智化水平更高的版本,持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积极参与国铁集团电务信息化统型系统的研发和试点验证,有效推进了国铁集团《数字铁路规划》在电务专业的落实,通过数字化赋能专业管理体系建设。
3、稳步推进储能装备及智能微电网的研发工作。
稳步推进全钒液流电池中试工作,上半年对第二代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设备进行工艺迭代改进并进一步提升性能和产品一致性。
扩大储能中试研发基地建设,提高产能,引入新设备,新工艺,实现系统降本增效。
对32kw标准电堆进行量产工艺优化,提高产品一致性及合格率。
4、稳步推进2023年度员工持股计划实施,逐步落实公司的中长期激励机制。
上半年依法合规推进2023年度员工持股计划的解锁审议程序及部分出售工作。
公司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内部潜力,争取各业务板块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公司长期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5、加强合同跟踪和项目回款管理继续强化与用户沟通,定期核对账目等措施。
优化应收账款分档管理机制,持续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加大应收账款催收考核力度。
建立合同项目交付过程、售后服务支持过程及用户需求问题库跟踪信息和项目回款信息的共享平台,针对大额超期应收账款组建专项小组,协同市场营销部门共同争取用户的付款支持,保障公司现金流充裕,保证公司的长期稳健发展。
本公司是2001年10月15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豫股批字(2001)35号文批准,由李海鹰、李劲松、谢春生、胡江平、苗卫东、李力、刘锐、李翀、宋丹斌9位自然人以现金出资方式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11月15日,公司经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2,300万元,工商注册登记号为4100002007218。
(2009年4月升级为41010000001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