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化工、环境治理及基础设施等工程业务,环境设施运营及高端化学品生产等实业业务
经营范围:化工工程、石油化工工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设计、监理及工程总承包,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产品研制、生产、销售;承包境外化工、市政及环境治理工程和境内国际招标工程,以及上述境外工程的勘测、咨询、设计和监理项目;上述境外工程所需的设备、材料出口;对外派遣实施上述境外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以上经营范围中未取得专项审批的项目以及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期刊、资料出版发行、期刊广告(凭许可证经营)。
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华科技”)位于中国安徽合肥,隶属于中国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东华科技源于1963年成立的原中国化学工业部第三设计院,2001年实施股份制改造,200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是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较早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的现代科技型企业。
作为中国勘察设计百强企业,公司连年获评“AAA级信用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早在2005年就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六十余年来,东华科技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企业荣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依靠自身“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创新体系。
随着中国化学环保研究院暨中化学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合肥研发中心、东华科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水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等一批崭新的科研平台相继成立,公司将以科技研发带动工程和实业发展,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全面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东华科技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以及环保工程、规划设计等多领域顶级资质。
公司专业从事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生物医药等多领域工程建设,提供研发、咨询、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开车指导、工程监理、工程总承包、PMC管理、运营等全过程服务。
东华科技始终占据化工建设领域领先地位,累计完成工程项目200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省部级以上荣誉400余项,持有专利和专有技术260余项。
东华科技和日本高化学合作开发的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荣获全国质量创新大奖,在中国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
同时,在甲醇、合成氨、尿素等大型煤化工装置的设计和建设市场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天然气化工、焦炉气化工、设计和建设市场,占有主导性的竞争优势。
面对“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新时代的东华科技坚定“一个基本盘+三纵三横”的发展战略,聚焦技术集成、工程承包、投资运营三大定位,纵向推进“差异化、实业化、国际化”发展战略,横向布局“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产业领域,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工程公司。
聚焦新材料,进军“白色污染”治理新航道,投资建造中化学东华天业生物可降解材料PBAT项目;承接西藏扎布耶盐湖绿色综合开发利用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投身有机硅单体扩能技改和下游产品制造工程实践。
衔接新能源,布局“源网荷储控一体化”“风光热储多能互补”等太阳能热发电业务,加入国家级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接国家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内蒙古乌拉特中旗100MW槽式光热发电项目、全国首例“采用滩涂光伏离网发电配储能、海水淡化制氢项目”——大连洁净能源滩涂光伏离网制氢项目(海水制氢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布局“新能源+绿色化工”业务,有效衔接新能源与传统化工产业,成功拓展新能源市场。
升级新环保,擦亮工业污水处理金字招牌,转型为环境综合治理卫士。
企业相继建成并稳定运营多个污水处理项目,成功领跑污水零排放技术领域,在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伊犁新天煤制天然气总承包项目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污水“零排放”。
目前,东华科技在工业污水处理的技术优势基础上,拓展水环境流域综合治理、固废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土壤修复等领域,着力建立“研发-投资-建设-运营”全流程综合污染处理服务品牌。
东华科技聚焦主责主业,以科技研发带动工程和实业发展,积极探索实业领域绿色转型发展道路。
公司联手德国柏林水务通过国际公开竞标获得了王小郢污水处理厂23年特许经营权,开创了中国污水处理TOT运作模式的先河,并参与投资了南充化学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BOT项目。
公司投资东至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项目,一期工程已稳定试运行3年多时间,污水处理达标率100%,二期工程已完成通水,在长度为80米的生化池建设上采用具有挑战性的“不设缝处理”建造模式,又一次开创了行业先河。
公司还采用EPC+O模式签订了定远盐化工业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项目和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及配套管网项目。
东华科技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采用国际通用模式,以精湛的技术、良好的信誉和热忱的服务,先后在俄罗斯、韩国、印度尼西亚、突尼斯等十余个国家承揽了多个领域工程。
目前,公司在非洲、中东、中亚、欧洲、南美等国家设立多个经营驻点,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际知名专利商和工程公司,与巴斯夫、壳牌、科思创、美国AP公司等化工巨头企业保持密切合作。
东华科技以“项目经理负责制”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为核心,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精细化和数字化管理。
多年以来,企业以工程数据库为支撑,利用SmartPlant 3D、E3D、PDMS等平台,推进全专业三维协同正向设计全面应用;利用Primavera P6和PowerPMS项目管理平台,开展对项目进度、质量、费用的管控;利用AVEVA NET、SmartPlant Foundation等平台,实现数字化工厂的集成和交付,为企业的智能工厂建设、智慧工厂运维积聚力量。
未来,东华科技将继续践行“交付价值、精彩人生”的企业使命,全面依法合规经营、全面风险管理、全面内控管理、全面精细化管理全面提质增效,为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打造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的“两商”目标贡献力量。
本公司系国有控股的综合型工程公司,源自于化学工业第三设计院有限公司,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中国化学工程集团。
本公司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咨询、规划等专业甲级以及石油化工、建筑、环保施工总承包壹级等资质,主要为国内外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咨询、设计、施工、总承包、运营等综合服务。
本公司以集团公司“135”战略为引领,坚定“一个基本盘+三纵三横”战略举措,纵向推进“差异化、实业化、国际化”发展战略,横向布局“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产业领域,致力打造“技术集成、工程承包、投资运营为一体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工程公司”。
目前,本公司以工程业务为核心,以实业业务为支撑,形成了“工程+实业”的主营业务格局,其中:工程业务相对集中在化学工程、环境治理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等行业,实业业务主要布局在乙二醇、可降解材料、碳基新材料等高端化学品生产和污水处理、固(危)废处置等环保设施运营领域。
(一)所处行业发展情况本公司在深交所行业分类中属于土木工程建筑业。
报告期内,工程业务系公司主营业务的主要构成和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工程业务领域相对集中于化学工程、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等行业,业务范围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和东南亚、中东、南美、非洲、中亚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
公司工程主业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具有正相关关系,尤其是与所处行业的运行状况及项目投资情况等存在较高的关联度。
宏观经济形势。
上半年,通胀缓解与货币政策宽松、绿色转型与技术创新等为全球经济活动带来适度提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保持一定增速。
由于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世界银行下调年度增长预计至2.3%,较年初预测低0.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经济增速为3.0%,较年初放缓0.3%。
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经济运行基础尚需加固,经济运行依然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面对内外部诸多压力,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有效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生产需求稳定增长,新动力成长壮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上半年,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按不变价计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8%,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6%;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同比增长10.2%。
下半年,国家将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预见性,以更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从动力支撑看,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有助于增强上行动力。
从政策支撑看,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效应日益显现,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等加力支持,政策统筹、综合施策持续形成政策合力,将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利政策条件。
石油和化工行业形势。
石油和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产业规模大、产品应用广、产业链条长。
上半年,我国化工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小幅增长,受成本下降以及供需矛盾等影响,产品价格延续上一年度下行趋势,整体处于低位徘徊,主要细分行业收入及利润同比均有所下滑。
从供给端看,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在70%左右,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
从需求端看,不同细分行业出现分化,化肥、化纤等产品需求平稳,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相关化工品需求增长。
对外贸易方面,呈现“出口分化、结构优化”特点,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出口同比下降,但降幅逐月收窄;化学纤维制造业出口同比增长,其中涤纶短纤、聚酯切片等需求较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规上企业的统计数据,上半年,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0%;化学纤维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9%、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8%。
在投资方面,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40%,化学纤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6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10%,除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外,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投资增速均高于去年同期。
从总体上看,化工行业呈现“短期稳增长与长期调结构”的发展特征。
展望下半年,行业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深度调整的攻坚阶段。
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摸底评估的通知》,着力推动行业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老旧装置绿色化、智能化、安全化改造。
已有多省份陆续开展老旧装置摸底评估,必将加快低效落后产能出清和相关装置升级改造,优化供给端竞争格局和刺激行业需求,加速行业从规模型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
在加快数字化升级、不断优化老旧设备运营稳定和提升竞争力的同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开辟新赛道,促进产品高端化、差异化,加快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并实现化工新型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端膜材料的自主可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石化产业降碳减污,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方式转变。
上述产业政策、实施举措的落实落地,将驱动行业重构产业链、价值链,孕育着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等发展机会,石化行业将健康发展、继续向好,拉动化工工程市场的稳步发展。
我国能源结构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特点,发展煤化工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内循环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现代煤化工产业积极探索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之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创新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煤制油(直接法与间接法)、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等一批领先的自主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与产业化,并耦合新能源技术推动行业绿色发展,推动产业向引领型创新跨越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煤炭资源转化途径和国家能源保障战略。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国家稳步推进实施《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现代煤化工“十四五”发展指南》《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等产业政策,充分发挥煤炭的工业原料功能,有效替代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着力打通煤油气、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链,拓展煤炭全产业链发展空间。
根据相关媒体信息,有多个大型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煤炭高效清洁利用项目正在开展环评等公示或已获得国家部委核准,处于前期筹备或进入工程建设阶段。
在实现技术创新、绿色低碳以及与石化产业战略互补、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等基础上,现代煤化工工程市场有望提速。
环境治理行业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加快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任务。
上半年,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的指导意见》等重大生态环保政策,提出环境治理的目标路径、重点任务、重大政策和重要举措,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根据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等,经初步核算,2024年,全国参与统计调查的污水处理企业设计处理能力达到3.3亿吨/日,工业企业废水治理设计处理能力达2.0亿吨/日;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44.7亿吨,综合利用量为26.5亿吨,处置量为7.8亿吨;全国申报产生约1.3亿吨危险废物,利用量为0.8亿吨;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6亿吨,无害化处理量为2.6亿吨,环境治理产业规模巨大、空间广阔。
展望下半年,国家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创新开展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
随着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政策和具体方案的落实落地,环境治理的细分领域以及相关短板将逐步补强,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监测等市场将不断发力,领域专精、工程建设和污染处置等能力将持续提升。
公司将聚焦“研发+工程+运营”的发展模式,拓展工业污染物治理、生态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工程和运营机会,打造从“重建设”到“重运营”的第二增长曲线,成为环境治理行业综合型的承包商和运营商。
基础设施行业形势。
上半年,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打好“政策”组合拳,确保重大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政策导向与资金支持进一步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国内需求扩大,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4.6%,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显著,基础设施行业工程建设市场广阔,呈现出“传统基建提质、新基建扩容、民生短板补齐、区域协同深化”的总体特征,投资结构从“量”向“质”转变。
展望下半年,结合政府投资、技术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等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取向持续拓宽向好,工程建设市场前景广阔。
另外,化工行业重大项目正在实施产业集聚化、园区化发展,园区化已经成为化工行业规范发展的主要模式。
公司将把握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机遇,以建筑工程、市政工程为基础,拓展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尤其是化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开发,开展智慧化园区建设,有效拓展公司业务领域。
(二)主要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业务领域主要包括化工、环境治理及基础设施等工程业务,环境设施运营及高端化学品生产等实业业务。
公司工程业务主要系为国内外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咨询、设计、施工、总承包及运营等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
公司实业业务主要系开展污水处理、固(危)废处置等环保设施运营和乙二醇、可降解材料、石墨烯、碳酸二甲酯等高端化学品生产。
(三)主要业务用途及经营模式1、工程业务工程业务存在一定的资质和资格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开展业务。
公司拥有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甲级”证书,可承接我国全部21个行业的所有工程设计业务,从事资质证书许可范围内相应的建设工程总承包以及项目管理和相关的技术与管理服务。
同时,公司拥有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石化、化工、医药业务工程咨询单位甲级资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甲级资质,工程监理、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压力容器设计、压力管道设计、工业管道安装)等多项业务资质证书。
(1)工程业务产品及用途——工程咨询:是指受项目业主委托,运用工程技术、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为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和管理提供的咨询活动。
公司主要提供前期立项阶段咨询服务,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等。
——工程设计:是指受项目业主委托,根据工艺软件包及相关技术数据,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设计文件、图纸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活动过程。
工程设计既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整体规划、体现工程建设意图的重要过程,又是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阶段。
——工程施工:是指受项目业主或工程总承包商等委托,根据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的要求,对建设工程进行新建、扩建、改建的活动。
——工程总承包:工程总承包是指受项目业主委托,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并按照合同约定,负责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造价等。
工程总承包业务可分为EPC/交钥匙总承包、EPCM、DB、EP、PC等方式;公司较多采用的是工程总承包即EPC模式。
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或政府控制的工业建设项目上,存在BOT、BT等模式。
(2)工程业务经营模式公司从事的咨询设计、总承包等业务主要系根据与项目业主签订的经营合同而开展,属于订单式生产方式,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国际和行业标准规范以及项目业主要求完成经营合同约定的全部任务。
经营合同具体约定工作内容、工程工期、质量标准、价款及支付、双方责任等事项。
合同价款以固定总价模式为主,由项目业主按合同约定的预付款、工程(设计)进度款、质量保证金等进行支付。
近年来,公司持续创新经营模式,坚持“风险可控,收益可期”的原则,不断探索提供“投资+EPC+运营”的综合经营模式。
根据工程业务的开展要求,公司设置工艺、工程、电控、设备、土建、环境市政工程、技术经济七大设计专业部室和市场营销、项目管理、项目控制、安全质量、采购管理、施工管理、技术研发、信息及文控等职能机构,涵盖了工程咨询、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运营以及技术研发等业务的全过程。
公司实施项目经理责任制,作为对工程项目执行、项目管理工作的基本制度。
项目经理由法定代表人任命,并依据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全面履行项目管理职责;公司与项目经理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应达到的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目标,以及项目经理部与各专业部室、职能部门之间的责任、权限等划分。
公司各专业部室、职能部门、项目经理部以《工作手册》为统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形成了一个完整健全的工程业务体系。
在工程总承包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根据项目建设实际需要,依法将总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作,如施工安装、设备制造等,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分包企业,分包企业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公司负责。
公司形成完善的分包管理体系,保障施工分包、设备采购等工作符合工程总承包业务开展的要求。
公司利用施工总承包资质,拓展相关施工业务,目前施工业务主要依托公司所承接的EPC等项目,相对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和化工工程项目的土建业务方面。
在工程业务构成中,相对于工程咨询设计,公司工程总承包业务的体量大、在营业收入中占比高。
多年来,工程总承包已稳定地成为公司工程合同的主要构成和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2、实业业务近年来,公司坚持“实业化”战略引领,有效拓展“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领域的实业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实业业务主要包括环保设施运营、高端化学品生产等,并已成为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1)环保设施运营公司采取控股、参股方式投资建设了13个环保运营类项目公司,已有8个项目公司竣工投入运营,形成了一定的运营规模并实现运营收益,以多元化经营格局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公司环保设施运营等实业相对集中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等领域,主要开展市政污水处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固(危)废处置、供排水一体化、景观园林、河道整治、垃圾发电等运营业务。
运营模式可分为投资+运营、EPC+运营等,环保设施运营项目一般采取使用者付费机制,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环保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推进建设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政策环境下,该类项目可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
(2)高端化学品生产公司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要、重点产业发展短板,探索“技术+产业”的一体化开发模式,开展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生产业务,并推进技术支撑、工程优化和产业提升,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公司以控股、参股方式投资建设了5个高端化学品生产项目。
PBAT等可降解材料产品生产可降解塑料作为一种可自然降解的材料,在环保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被认为是“白色污染的有效解决途径”。
A、公司控股的东华天业PBAT项目:该项目产能为6万吨/年PBAT、4万吨/年PBT,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节PBAT、PBT产能,为东华天业的生产运营和利润增长等创造条件。
报告期内,东华天业持续优化产品性能与下游应用,全生物降解防尘网、全生物降解地膜已在多个区域进行应用示范,并推出生物降解手套、编织袋、纸淋膜、捆扎绳等差异化产品。
B、公司参股的曙光绿华PBAT项目:该项目产能为10万吨/年BDO联产12万吨PBAT,目前已一次投料试生产成功。
C、公司大力拓展可降解材料产业链,开发聚乳酸(PLA)等生产工艺。
乙二醇产品生产公司控股的内蒙新材乙二醇项目:该项目产能为3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以产自内蒙古当地的褐煤为原料,采用干粉煤气化工艺生产合成气,经净化分离后得到H2和CO,再经草酸二甲酯生产乙二醇,主产品为乙二醇,副产品为硫磺、馏分油、硫铵等。
目前,内蒙新材处于试生产阶段,并与榆林化学签订《产品销售合同》,约定榆林化学销售内蒙新材生产的乙二醇及副产品。
后期,内蒙新材将实施系列产业提升和改造,向产业链下游高端化学品延伸,形成“一头多尾”的产品布局,以提升项目市场竞争力。
石墨烯产品生产公司全资的安徽新材石墨烯项目:该项目产能为年产200吨石墨烯粉体配套4000吨石墨烯功能浆料。
在项目实施初期,项目产品主要用于石墨烯高性能涂料、石墨烯散热材料、石墨烯电池材料、石墨烯复合金属等领域,重点聚焦“石墨烯-浆料-涂料”产业链条。
进入稳定运营期后,将以下游产业技术迭代发展在石墨烯等高端材料的需求为导向,专注于石墨烯的制备技术、性能优化及应用拓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打造原创技术研究平台。
同时以技术合作为纽带,与下游需求企业实现深度绑定,着力孵化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潜力的石墨烯下游应用项目,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打造石墨烯产业链“链长”企业。
目前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碳酸二甲酯(DMC)产品生产公司参股的榆东科技DMC项目:该项目规划为50万吨/年DMC,一期产能为10万吨/年DMC。
主要生产高纯级DMC,可应用于锂电池电解液溶剂、电路板蚀刻等领域。
公司作为总承包商,承担该项目的工程建设工作。
目前,该项目已竣工投产。
(3)实业业务经营模式根据相关方要求和项目运营需要,公司一般采取控股或参股方式,投资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项目公司实施项目运营工作。
项目公司作为独立的运营实体,具体负责开展该投资项目的报批、融资、建设和运营等业务。
公司发展规划部负责开展投资机会研究、尽职调查、可行性论证和办理相关审批程序等工作,战新产业管理部、企业管理部系被投资单位的归口管理部门,审计部等职能部门根据《投资管理规定》等规定履行相应管理职责。
公司建立完备的投资项目管控制度,涵盖从项目投资决策、项目公司设立、管理人员委派、“三重一大”事项报备到运营业绩考核等全过程,有效实施对项目公司的管控。
(四)市场地位分析公司源自于原化工部所属大型设计单位,拥有60多年发展历史,是国内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较早改制上市的现代科技型工程公司,连年进入中国勘察设计百强和工程总承包百强行列。
近年来,公司推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工程公司,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工程执行等能力逐年攀升,工程订单、营业收入、经营业绩等指标稳步提升。
1、具备完整齐全的资质体系。
公司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可以承揽煤炭、化工石化医药、电力、市政、建筑等全部21个行业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项目管理、总承包及技术与管理业务。
目前,国内拥有该项综合甲级资质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仅有90多家,约占全国勘察设计企业的0.3%。
公司还拥有多个行业的工程咨询单位甲级资信、城乡规划编制甲级、施工总承包壹级等资质、压力容器设计、压力管道设计、工业管道安装(GC1)等多项业务资质以及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证书,完备齐全的资质体系,为公司主营业务的提升和跨领域、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布局相关多元的业务体系。
公司业已形成“工程+实业”的发展格局,工程业务已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业务领域涵盖化学工程、环境治理及基础设施等多个行业,并推动绿色能化、钢化联产、盐湖提锂等化工耦合发展,可提供咨询设计、EPC总承包以及技术开发、投资融资、项目管理、采购与设备成套、施工建设、开车服务、生产运营等全过程工程服务。
公司实业业务已构建以乙二醇、可降解材料、石墨烯等高端化学品、先进材料生产和污水处理、固(危)废处置等环保设施运营为先导的发展格局。
公司依托多元化的业务体系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发挥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可有效提升公司抗风险能力,保障公司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和长期稳定的盈利。
3、占据细分领域的优势地位。
公司累计完成化工、石油化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热电等多个行业、多个领域大中型工程项目2000多项,共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优秀设计奖、总承包金钥匙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400多项,完成国家重大科研攻关课题、技术开发项目300多项。
公司在新型煤气化、生物质气化、合成气制乙二醇、碳酸锂、磷酸铁、绿氢绿氨绿甲醇、可降解塑料、有机硅、醋酸乙烯、碳酸二甲酯(DMC)、合成气直接制烯烃(FTO)、甲醇制烯烃(FMTP)、甲醇制芳烃(FMTA)、煤制甲醇、煤制天然气、煤制合成氨、煤制低碳醇、费托合成油(蜡)、新型聚酯类、氯化法钛白、甲乙酮、三聚氰胺、液化天然气(LNG)、蓄能储热以及工业废水处理零排放技术、固(危)废处置、土壤修复等众多的细分产品技术上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尤其是在乙二醇产品领域,公司以设计、总承包等方式承建的乙二醇装置产能累计达1000万吨/年以上,市场占有率达到70%,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在可降解材料产品领域,公司承接了多个PBAT、PBS、PPC、PHA、PLA以及BDO等可降解材料总承包、设计、咨询项目,初步形成可降解材料全产业链的业绩优势。
在“锂”电市场,公司承接了国内外多个碳酸锂、磷酸铁、六氟磷酸锂以及电池级电解液等总承包、设计及运营项目,并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在环境治理方面,公司是国内最早涉足环保治理的企业之一,在污水处理、流域治理、固(危)废处置、土壤修复等方面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尤其在煤化工废水处理及“零排放”领域具备绝对的领先优势。
在绿色能化方面,公司锚定“新能源+绿色化工”耦合业务,承揽多个电解水制氢、氢能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回收等项目,并多次成功举办高端论坛会议,稳步提升公司品牌和行业影响力。
4、打造守正创新的东华品牌。
公司是“全国文明单位”“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安徽省优秀建筑业企业”“安徽省环保产业优秀企业”,共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优秀设计奖、总承包金钥匙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400多项。
践行“交付价值、精彩人生”的企业使命,公司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技术集成、工程承包、投资运营三大定位,纵向推进“差异化、实业化、国际化”战略举措,横向布局“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产业领域,以科技研发带动工程和实业发展,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致力打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依托优良的工程业绩、深厚的管理积淀、丰富的技术储备和高效的人才队伍,公司在工程领域、环保运营等方面均形成了东华品牌,综合实力得到社会认同。
(五)半年度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情况2025年上半年,公司以集团公司“135”发展战略和“123456”工作思路为指引,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奋进姿态,紧扣“三张计划表”和“九个专项行动方案”工作部署,全面推进市场拓展、研发创新、生产运营和管理提升,获得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殊荣。
具体如下:1、市场营销工作2025年1-6月份,公司累计签约工程合同额77.81亿元(含全资和控股子公司,不含已中标未签约项目),同比增长23.78%,其中:签约工程总承包合同计75.80亿元,同比增长22.61%;签约咨询、设计合同计2.01亿元,同比增长93.27%。
签约国内项目合同计42.32亿元,占合同签约总额的54.39%;签约国外项目合同计35.49亿元,占合同签约总额的45.61%。
公司工程项目主要涉及煤化工、精细化工、新能源、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其中:签约化工类项目合同计67.61亿元,占合同签约总额的86.89%;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等非化类项目计10.20亿元,占合同签约总额的13.11%。
总体上看,在国内市场,公司紧抓产业升级、绿色发展、技术革新和动能转换等契机,推进形成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赢局面;通过构建“5+1+2”营销布局,推动技术和营销紧密结合,深度践行“T+EPC”模式,全过程经营成效显著。
在境外市场,公司搭建“四区域一小组”的海外市场营销架构,立足“市场差异化”“产品差异化”两个核心维度,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性,实施精准营销,全球化战略进程加速。
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公司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国内市场:全过程经营成效显著优化经营架构和营销机制。
构建“5+1+2”的营销布局,主要包括煤化工、化工材料、锂钾和气体、绿色能化及工业环保“五大市场领域”,以及“一个新疆办事处”、安徽工程和贵州东华“两个子分公司”,推动技术和营销紧密结合。
加强业务整体统筹协调,定期对市场领域及行业现状开展研讨,明确经营目标、发展路径和实施举措;对重点项目编制专项营销策划方案和挂图作战计划,对跨领域项目启用内部联合经营机制,健全一体化管控的经营管理体制。
聚焦技术引领和“T+EPC”。
公司开拓大型项目总体设计业务,签约延长榆能煤制清洁燃料总体设计合同,进一步丰富在煤化工领域的工程业绩。
推广高端新材料技术,承接营口建发精制磷酸及磷酸铁前驱体、安徽碳鑫醇基高质新材料等业务,进一步巩固在新材料领域的市场份额。
拓展新能源领域,承揽松原天楹风光储氢氨醇、辽宁华电调兵山风电制氢耦合绿色甲醇、连云港赣榆绿色甲醇、阳光新能源大安生物质绿色甲醇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在新能源领域的业务品牌。
依托环保技术优势,承担中海壳牌惠州乙烯污水、神华包头煤制烯烃升级示范污水等大型化工污水处理项目,进一步巩固在工业污水领域的优势地位。
国际市场:全球化战略进程加速公司坚持“走出去”干经营,整合搭建“四区域一小组”的海外市场营销架构,即拉美区域、中东区域、非洲区域、东南亚区域及中亚小组。
保持与属地政府、大使馆等密切沟通,定期开展互访、技术交流,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实施“差异化”策略,持续深耕重点国别重点项目,在东南亚区域、非洲区域、中亚地区、南美地区等国别“因地制宜”开拓业务,集中优势资源细化经营。
公司制定专项人才梯队建设计划,培育、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提升海外市场开拓和项目执行能力。
先后签约印尼合成氨尿素、泰国钾肥、巴西合成氨等总承包、设计和咨询合同,并深度跟踪多个重点项目。
2、生产管理工作公司以工程项目精益管理提升行动方案为引领,以“质量至上铸精品,创新驱动提效能,精益管理创辉煌”为抓手,不断提升项目管理效能。
发布《一体化管控、穿透式监管专项行动方案》,构建起跨部门、跨层级、横向协同联动、纵向穿透贯通的集约化管控体系,形成自上而下全级次、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的治理闭环,实现管理的最优解和效能的最大化。
实施项目生产调度会-部门生产准备会-公司生产运营会“三会联动”的管理体系,及时掌握项目执行情况,促进部门交流沟通,提高项目整体策划和全过程管理能力。
发挥责任成本的刚性约束作用,签订项目结算责任书,明确结算责任目标,按月动态实施监控,强化项目成本管控,提升项目盈利能力。
推进国际项目执行专项行动,优化国际报价项目管理指导手册、国际项目模型审查流程、境外项目标准清单等文件,发布国际项目管理月报、风险季度报告,强化对项目的过程管控,有效提升执行质效。
截至目前,公司未发生损失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实现约1050万安全人工时。
报告期内,公司(含子分公司)正在执行的总承包项目达45个,其中海外项目4个。
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彰显了公司技术水平和工程实力,提升了公司工程业绩和业务品牌。
3、技术研发工作公司聚焦石墨烯、可降解材料、零排放等8个重点方向开展研发工作,持续优化研发路径,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精准考核,为“T+产业”和“T+EPC”发展模式提供硬核技术支撑。
研发平台建设持续加强。
申报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申请专利30件,授权专利16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件;编制发布国家标准2项。
中科大联合创新实验室的7项合作课题、一室一中心的50余项开放课题均顺利推进。
“低品位、高镁锂比盐湖卤水连续制取电池级碳酸锂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气相法石墨烯应用拓展及制备提纯优化技术开发项目,完成上半年全部5个考核节点,累计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参编团标3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低碳约束下沿长江制药化工园区废水近零排放技术与示范”项目,完成1000m³/d示范工程建设及调试,废水回收率达98%,回用水水质达标且显著优于新鲜水水质。
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核心技术获评“国际先进”。
4、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公司聚焦人才引进与培养、组织建设与人才激励等重点工作,打造充满竞争活力的人力资源队伍。
上半年,公司升版《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员工培训与发展管理规定》《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等制度,为组织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盘点本部干部队伍和重点人才队伍,选优配强分子公司领导班子,开展分子公司组织人事考核评价和巡察监督工作。
构建人才发展模型,根据现有人才框架,充分考虑不同人才类别实际特点和发展轨迹,打造更加科学、清晰、适配的评估和匹配模型,为人才决策和人才发展提供依据。
公司打造集聚人才“强磁场”,引进5名属地化经营人才,通过校园招聘优秀毕业生80多人。
公司搭建培养人才“强平台”,围绕发展战略、人力需求,精准开展项目管理等培训工作。
5、改革专项提升工作公司紧扣“三张计划表”和“九个专项行动方案”工作部署,加大一体化管控和穿透式监管力度,有效推动管理提升。
“三张工作计划表”扎实落实。
结合年度目标,将公司本部“三张表”按月细分至所属企业、项目部及职能部门。
将经营业绩考核目标融入总体计划表、按月细分至业务计划表,企管部、综管部按月督导完成情况,及时预警通报。
提质增效成效初现。
精准施策压降双费,差旅费和业务招待费年度预算同比下降;穿透分析项目债权情况,通过责任书签署、按月跟踪分析督导等方式加快项目清收;向重点子企业委派专职财务管理人员,全方位加强对子企业的监管。
一体化管控、穿透式监管专项行动深入推进。
细化管控标准,建立动态跟踪机制,每月收集汇总52项具体举措和相关评价指标的落实情况,确保举措落实落细。
按一体化原则系统性改革招采工作,将所属项目、实业企业各类物资和服务纳入统一平台一体采买,依托数字化平台推动招采流程再造,以数字赋能为径,实现效率与效益双提升。
“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编制完成公司“十四五”规划评估报告,采用“对标分析+产业链研究”模式,形成“十五五”规划外部环境分析报告、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发展模式及业务价值创造路径研究报告。
(六)报告期内业绩驱动因素的重大变化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或产品)和业绩驱动因素未发生重大变化。
公司以战略引领和改革创新为内在驱动力,有效推进工程业务、实业运营、技术开发等各项工作,驱动公司业绩稳定增长。
1、经营层面。
公司深度践行“T+EPC”模式,在国内市场,优化调整原分区划片的经营格局,构建“5+1+2”营销布局,即由煤化工、化工材料、锂钾和气体、绿色能化及工业环保“五大市场领域”,以及“一个新疆办事处”、安徽工程和贵州东华“两个子分公司”组成,以推动技术和营销紧密结合;同时明确各领域、各区域经营目标,促进提升在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
在国际市场,根据市场环境、业务需求等因素动态调整营销布局,整合搭建“四区域一小组”的海外市场营销架构,即拉美区域、中东区域、非洲区域、东南亚区域及中亚小组;立足“市场差异化”“产品差异化”两个核心维度,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性,“因地制宜”推广各类产品,提高海外营销的精准度和成功率。
2、结构层面。
公司致力推进业务转型,稳步拓展实业板块,打造多元化经营格局。
报告期内,公司实施《实业企业“一平稳五优化”工作专项行动方案》,对5家控股子公司实行“151”专项核算,通过技术改造、集中采购等多措并举降本增效。
公司控股的内蒙新材3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已进入试运营期,力争早日实现“安稳环长满优”运行,上半年生产乙二醇产品6.7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进一步提高实业业务收入在营收中的比重,夯实公司“工程+实业”的发展道路。
东华天业主导完成国家标准《全生物降解防尘网》的编制工作,参编的PBAT新国标《生物降解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GB/T32366-2025)已正式发布,有效提升行业品牌和影响力。
3、激励层面。
报告期内,公司2019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四个解除限售期的限制性股票已解除限售并上市流通。
至此,公司2019年股权激励计划全部实施完毕,有效授予股数为921.5万股,实际参与股权激励人数为165人。
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激发员工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客观上推动了业绩稳定增长和公司质量提升。
(七)报告期末公司各类融资情况报告期末,公司长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余额合计192,223.71万元,主要系公司承接的瓮安县草塘“十二塘”景观工程(一期)PPP项目、淮南固废处置中心项目、东华天业年产10万吨PBAT项目、内蒙新材项目建设贷款。
其中:控股子公司瓮安东华星景生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取得9年期中国建设银行长期借款65,000.00万元,利率为LPR+15bp,目前已归还本金8,000万元;2022年10月,控股子公司安徽东华通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将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借款合同置换成8年期中化工程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借款合同,贷款本金17,680.50万元,利率为LPR-45bp,目前已归还本金6,449.00万元;控股子公司中化学东华天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取得10年期招商银行长期借款46,900.00万元,利率为LPR-90bp,目前已归还本金5,250.00万元;2024年6月,控股子公司中化学(内蒙古)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与银团签订230,000.00万元项目固定资产贷款合同,目前已提款82,400.00万元,已归还本金205.50万元。
公司短期借款为37,280.78万元,系2024年12月、2025年6月安徽东华通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合计800万元、与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合计158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合同,目前尚未归还的本金2380万元。
2024年、2025年中化学东华天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中化工程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签订了流动资金贷款合同,目前尚未归还的本金20,870.89万元,利息13.82万元。
2024年中化学东华天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流动资金贷款合同,目前尚未归还的本金2,000.00万元。
公司及中化学东华天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向供应商采购商品或劳务并向其签发了信用凭证e信,供应商通过将e信转让的形式将应收款项转让给银行,截至2025年6月,融资金额12,016.07万元。
除以上借款外,公司无其他融资。
本公司系经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1年6月5日国经贸企改〔2001〕538号文《关于同意设立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批准,由化三院联合中成股份、环科院、省技术投资和淮化集团作为发起人,以发起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21.24万元。
发行人于2000年12月25日取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名称预核内字(2000)第995号《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可,该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保留期至2001年8月25日。
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2001年7月11日企内字(2001)0046号《授权办理企业登记函》授权,发行人于2001年7月18日取得了由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注册号为3400001300214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