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
经营范围:一般项目: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制造;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软件开发;软件销售;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数据处理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互联网数据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交通设施维修;智能控制系统集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维修;仪器仪表销售;电子产品销售;办公用品销售;家用电器销售;货物进出口;国际货物运输代理;航空国际货物运输代理;商务代理代办服务;民用航空材料销售;航空运输货物打包服务;运输设备租赁服务(除许可业务外,可自主依法经营法律法规非禁止或限制的项目)。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和试验;建设工程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安徽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皖通科技)成立于1999年5月12日,2010年1月6日于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331。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大交通领域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坚持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为技术驱动,聚焦高速公路、港口航运、智慧城市、国防军工等智慧化全系场景服务,构建智慧大交通生态体系。
公司秉承“科技让出行更美好”的初心使命,持续致力于专业化、国际化发展,坚定践行交通强国战略,奋力开启大交通建设新征程!
(一)公司所属行业宏观经济形势、行业政策环境和信息化投资需求以及对公司的影响在当今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智慧交通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近年来,智慧交通行业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面临增长承压、结构转型与不确定性交织的复杂局面。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密集出台引导性政策,将“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上升至战略高度,明确要求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与港航系统现代化革新,为行业发展锚定了清晰航向。
作为深耕大交通领域的企业,深刻理解宏观经济形势的传导效应、精准把握行业政策环境的战略机遇、敏锐洞察信息化投资需求的演变趋势,是公司育新机、开新局的关键。
这要求公司不仅要关注宏观经济的“压”,更要聚焦政策赋能的“势”与技术驱动的“能”。
1、实施人工智能+交通运输行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当前,在“交通强国”与“数字中国”双重战略驱动下,我国智慧交通行业已正式迈入新阶段,成为全球交通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
2025年上半年,人工智能技术与交通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呈现加速态势,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投资需求集中释放,市场格局深度重构。
智慧交通政策体系呈现“中央顶层设计-地方创新试点”的双轨并行特征,为行业提供系统性支持。
财政部与交通运输部2024年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通知》在2025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该通知明确要求到2027年力争推动85%左右的繁忙国家高速公路、25%左右的繁忙普通国道和70%左右的重要国家高等级航道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2025年1月,交通运输部公布的《交通运输标准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在以标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提出,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推动交通运输行业人工智能应用标准体系建设,促进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协调衔接。
另外,交通运输部明确在“十五五”期间,推进实施智慧交通创新工程、示范工程、应用工程,以点带面推动智慧交通全局发展,强调要突出智慧交通发展,科学编制好“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
中央政策强调数字化基建升级,地方政策则聚焦场景创新。
例如四川省于2025年至2027年间实施的《推动人工智能在四川交通运输领域全场景应用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了20项任务,目标是通过人工智能的全方位应用,提升交通运输的建设、养护、治理及服务效率,推动交通行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上半年,智慧交通产业在技术迭代与政策红利的双重推动下,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
市场对人工智能、车路协同等核心技术的投入持续加码,基础设施、智慧城市、交通大数据等领域的投资需求显著攀升,为产业规模化落地注入坚实资金动力。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公司业务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智慧交通领域,公司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
此外,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也对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司需要不断跟踪行业前沿技术,加大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否则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公司将积极参与各地智慧交通项目建设,借助政策支持提升市场份额;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优化内部管理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效率。
2、推动港航系统建设助力港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2025年1月,交通运输部印发的《交通运输标准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强调要加强自动化干散货码头远程操控作业系列标准制定,推进智能堆场、智能理货等技术标准研制,制定港口作业区近零碳交通设施技术标准;3-4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评审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智慧交通专项)名单,涉及智能航运标准化试点、内河枢纽智慧通航服务体系标准化试点、港口无人驾驶集装箱车标准化试点等,助力技术创新,推动我国港口向综合智慧物流枢纽转型升级;上海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组织编制的《数智港航2.0规划建设方案(2025-2027年)》,旨在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迭代升级,推动港航管理与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
在全球贸易复苏与数字技术革命的双重驱动下,我国港航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科技赋能”的战略转型。
上半年,从国家到地方,围绕港航信息化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牵引下,港航信息化领域的投资需求近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主要聚焦于智能港口自动化系统建设,自动化码头、无人集卡、港口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与系统成为投资热点;智能航运服务体系构建,涉及船岸协同、数字船管、智慧管理等方向;绿色港口建设相关信息化投入等。
公司全资子公司华东电子是我国港航信息化领域的主导企业,是我国最早一批开展港口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相关业务的企业,拥有百余家集装箱码头客户、通用码头客户、物流客户、自主无线产品客户、系统集成客户等,在行业内影响力突出。
在行业政策、全球经济环境、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数智技术快速发展的多重利好下,华东电子将把握智慧港航业务的时代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业务及研发优势,不断深化与港口集团及科技头部企业等合作关系,加快向智慧化、数字化、专业化高质量发展。
3、环保监测数智化加速落地宏观经济承压前行随着污染防治攻坚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纵深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对监测网络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能,以及监测数据精准性、全面性、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智化转型要以生态环境治理需求为牵引,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监测业务的多模态融合。
在数智化转型的政策导向下,环保监测行业政策呈现系统化与创新性的特征。
2025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进一步提升技术装备数智化能力,推进建成新一代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并计划2027年实现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在重点区域率先探索以无人运维、智能采样、黑灯实验室、立体遥测为标志的新一代监测网络;2030年实现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系统性重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整体跃升。
尽管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整体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环保监测行业面临一定的宏观经济压力。
政府财政预算趋严导致环保项目呈现结构性收缩,回款周期延长,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资金压力。
在行业转型与经济承压的双重背景下,公司子公司华通力盛面临“政策利好牵引与现实经营制约”的复杂局面。
近年来因受下游客户回款影响,导致华通力盛现金流紧张;为强化现金流管理,上半年主动采取项目优化策略,终止或暂缓低质量项目,短期内导致营收规模收缩;且华通力盛坚持技术研发,新项目处于研发过程中,暂未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由此导致营收及利润下滑。
(二)公司主要业务、产品及其用途、经营模式、市场地位公司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深度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领域的研发及应用,致力于为交通运输、港口航运、智慧城市、司法金融、政务服务、环保监测等领域提供集信息化、智能化、物联化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
历经二十余年的稳步发展,公司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大交通产业智慧化解决方案及综合服务提供商,并始终秉承“科技让出行更美好”的企业使命,以“做大交通行业引领者”为企业愿景,致力于“走出安徽,走向全国”的长期发展战略。
高速公路信息化业务领域,公司围绕高速公路信息化全生命周期,根据客户及交通管理的实际需求,向客户提供从咨询规划到集软硬件开发、系统集成、运维服务等全套定制化智慧高速信息化解决方案,业务范围覆盖收费结算、智慧营运、机电运维、出行服务等多个板块。
报告期,省内,公司承建的滁合周高速埠里收费站及下塘路段监控中心正式开通,同时助力芜宣高速湾沚收费站完成改扩建工程并正式开通运营;省外,由公司承建的洪腾高速和云南弥玉高速公路项目(通海段)正式通车,陕西省韩城市G108国道禹门口黄河大桥收费站货车ETC/MTC混合车道自助缴费项目顺利完成软硬件施工部署及车道升级改造工作,上述项目的成功落地,充分展现公司在跨省业务、项目管理、资源整合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卓越能力;上半年连续中标陕西省ETC发行服务系统项目,标志着公司作为陕西省ETC系统核心服务商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也为陕西高速公路智慧化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目前,公司智慧高速网络布局已覆盖北京、安徽、湖北、湖南、福建、陕西、内蒙古、新疆等30多个省、市及自治区,形成全国业务纵深发展格局。
港口航运信息化业务领域,公司子公司华东电子致力于为港口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业务涵盖智慧生产、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物流等板块。
其拥有一系列自主研发的软件产品,如CiTOS7集装箱码头智能操作系统、ATEC自动化码头设备控制系统、GCTOS散杂货码头管理系统等,能实现自动指泊、智能调度、自动装卸等功能,有效提升码头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
同时,还提供船舶代理管理、物流业务代理等服务,并通过无线终端产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为港口、码头、物流等行业用户提供全面的无线应用解决方案。
凭借专业的运营团队和先进的技术,华东电子已成功承接超200家港口信息化建设项目,业务遍布国内外。
报告期内,公司签订苏里南萨拉玛卡运河船闸及水闸修复项目电气和通信工程项目,该项目是在苏里南国别的第一个项目,且是第一个船闸系统项目,对于拓展南美市场及船闸水闸通信系统均有借鉴意义。
智慧城市业务领域,以“城市大脑”为核心,持续发力城市道路综合治理和城市服务,从政务民生、数字政务出发,扩展到城市治理、城市决策、产业互联,助力公安、司法、交通、教育、金融、保险、医疗、社区、楼宇等领域,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联合中标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弱电系统,建设内容包括地道监控、管廊自控、室外监控等弱电信息系统的深化设计、采购、安装调试、系统集成及售后服务等,助力打造智慧机场的神经中枢;另外,公司承揽的包公园文旅聚集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一期智能化项目荣获第二十二届上海安博会“长三角地区智慧城市建设优秀解决方案”奖项。
智慧环保业务领域,公司子公司华通力盛按照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的要求,构建“感知-分析-治理”全链能体系,通过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AI中枢平台及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实时可知、风险可警、污染可溯、决策可优”,构建精准治理、智能协同、持续优化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2025年4月,华通力盛中标内蒙古自治区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运维项目,这是其首次中标内蒙古监测总站项目,标志着业务版图进一步得到拓展。
(三)业绩驱动因素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4,099,377.81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66%;利润总额-41,007,854.2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37.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442,452.65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09.89%。
报告期内,公司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股权激励费用摊销约1,638万元;子公司华通力盛因受下游客户回款影响,现金流紧张,市场开拓受限,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下滑;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对合并报表范围内可能发生减值损失的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该计提将减少当期利润。
多因素叠加,导致上半年营收和利润均有所下滑。
安徽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安徽皖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5月12日,2007年5月整体变更为安徽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并在合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领取了注册号为3401001006998号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安徽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11日在合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变更手续,并换领了新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34010600000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