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报告期内,本集团的主营业务为水泥、商品熟料、骨料及混凝土的生产、销售。根据市场需求,本集团的水泥品种主要包括32.5级水泥、42.5级水泥及52.5级水泥,产品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机场、水利工程等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城市房地产开发、水泥制品和农村市场等。
经营范围:水泥用石灰岩、水泥配料用砂岩露天开采;水泥及辅料、水泥制品生产、销售、出口、进口;建筑用骨料、砂石的生产、销售;装配式建筑及预制部件部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安装及售后服务,工程总承包;机械设备、仪器仪表、零配件及企业生产、科研所需的原辅材料生产、销售、出口、进口;电子设备生产、销售、出口、进口;技术服务。煤炭批发、零售;承包国外工程项目、对外派遣实施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碳回收利用、销售(涉及行政许可的除外)及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销售。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9月1日,同年10月21日在香港上市,是中国水泥行业首家境外上市企业,2002年2月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下属470多家子公司(含新能源、海螺环保),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印尼、缅甸、老挝、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等5个国家。
经营产业涉及水泥制造、塑料制品、装备制造、新型物流、建筑安装、国际贸易、耐火材料、绿色能源、环保产业等。
海螺水泥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品牌供应商,良好的业绩和品质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享有“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的美誉,公司名列2022年《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第374位,位列水泥行业全球第一。
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安徽省政府质量奖”等多项殊荣。
公司生产线全部采用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技术,具有产量高、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环境保护好等特点。
公司在华东、华南地区拥有丰富的优质石灰石矿山资源,含碱度低,碳酸钙含量高,为生产高品质低碱水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公司生产全部采用新型干法旋窑工艺技术,装备先进,实现了从矿石开采到码头装运的全程自动化控制,按照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进行质量管理和监控;依靠完备的铁路、公路及水路运输系统,形成了专业化生产体系和庞大的市场营销网络。
“海螺”牌高等级水泥和商品熟料为公司的主导产品。
“CONCH”商标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长期、广泛应用于举世瞩目的标志性工程,如:京沪高铁、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磁悬浮列车(轨道梁)、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浦东国际机场等工程。
同时,产品出口美国、欧洲、非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螺水泥以先进的工艺、卓越的品质、优质的服务、完善的销售网络以及强大的生产保供能力,辅以专家级的技术支持,不断实现至高品质、至诚服务的经营宗旨。
本着“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的经营理念,依托雄厚的实力,公司成为国内能够全部提供抗硫酸盐水泥、中低热水泥和道路水泥等特种水泥的供应商。
精心开发的核电水泥低热升温幅度极小,抗收缩变形极微,是专用于核电工程的高品质水泥产品;无磁水泥适用于精密仪器、导航定位系统及其它对电磁、地磁干扰要求较小的建筑物施工;按照美国标准生产的熟料和美标Ⅱ水泥和Ⅳ水泥,出口美国等地区后,受到广大用户的好评。
2025年上半年经营状况分析1、经营发展概述2025年上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市场环境,本集团坚持目标引领,积极应对需求不足、竞争加剧、行情反复等不利影响,强化经营统筹,努力开拓市场,推动运营降本,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3.05%,展现出强劲的经营韧性,为经营业绩持续向好奠定基础。
报告期内,本集团按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营业收入为412.9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3.68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31.34%;每股盈利0.83元,较上年同期上升0.20元。
报告期内,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营业收入为412.9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6.31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32.83%;每股盈利0.88元,较上年同期上升0.22元。
本集团坚持“创新引领、数字赋能、绿色转型”的高质量发展路线。
报告期内,公司深化全员创新工作,获得了162项授权专利和13项发明专利;公司利用AI数字化工具赋能,涵盖质量管控、生产优化、装备管理、安全生产、智能问答5类40余个应用场景,实现了工艺参数动态优化、异常预警秒级响应、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等核心价值,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新引擎;公司持续探索在水泥企业周边区域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推进风光储项目发展,扩大绿电规模,打造白马山水泥厂全绿电工厂。
报告期内,本集团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发展,坚持做强做精主业,深度延伸产业链。
水泥主业方面顺利签约新疆尧柏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市场布局。
海外项目发展稳步推进,并购西巴布亚海螺后有效提升了公司在印尼的市场竞争力,柬埔寨金边海螺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建成运营。
产业链发展方面,新建、扩建4个骨料(机制砂)项目,并通过租赁、委托加工等方式新增8个商品混凝土项目;同时加快推进消费建材业务发展和清洁能源开发,建成3个干混砂浆、瓷砖胶项目,并网平凉新能源100兆瓦风电项目和昌江塑品等多个光伏项目,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新型储能项目顺利开工。
报告期内,本集团新增熟料产能180万吨(海外),新增水泥产能400万吨,新增骨料产能350万吨、商品混凝土产能525万立方米、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200兆瓦。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拥有熟料产能2.76亿吨,水泥产能4.07亿吨,骨料产能1.67亿吨,在运行商品混凝土产能5,715万立方米,在运行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845兆瓦。
2、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1)收入和成本分析主营业务分行业、分产品、分地区、分销售模式情况分行业销售情况报告期内,本集团水泥和熟料合计净销量为1.27亿吨,同比下降0.0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8.37亿元,同比上升2.31%;主营业务成本249.39亿元,同比下降5.24%;产品综合毛利率为28.41%,较上年同期上升5.70个百分点。
本集团水泥熟料自产品销量为1.26亿吨,同比下降0.35%;自产品销售收入342.89亿元,同比上升2.11%;自产品销售成本243.97亿元,同比下降5.63%;自产品综合毛利率为28.85%,较上年同期上升5.84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水泥熟料贸易业务销量187万吨,同比上升21.03%;贸易业务收入5.48亿元,同比上升16.33%;贸易业务成本5.42亿元,同比上升16.29%。
分产品销售情况报告期内,本集团42.5级水泥毛利率、32.5级水泥毛利率、熟料毛利率同比分别上升6.45个百分点、7.39个百分点、10.73个百分点;其中本集团自产品42.5级水泥毛利率、32.5级水泥毛利率、熟料毛利率同比分别上升6.45个百分点、7.47个百分点、11.87个百分点。
骨料及机制砂综合毛利率为43.87%,同比下降3.97个百分点;商品混凝土综合毛利率11.40%,同比上升2.98个百分点。
分地区销售情况报告期内,主要受产品销售价格同比上升、销售成本同比下降影响,国内各区域自产品毛利率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
(2)盈利状况分析报告期内,主要受产品销售价格上升、成本下降影响,本集团营业利润、利润总额以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较去年同期上升42.55%、33.05%和31.34%。
(3)成本费用分析报告期内,本集团研发费用较去年同期下降40.55%,主要由于前期节能、提效相关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陆续完成进入收尾阶段,投入支出同比减少所致。
(4)财务状况资产负债状况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较上年末上升123.27%,主要由于报告期内认购了证券公司收益凭证所致;在建工程余额较上年末下降25.31%,主要由于部分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转入固定资产所致;长期借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22.71%,主要由于报告期内部分借款到期归还所致。
本集团按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总资产为2,531.4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0.59%。
总负债为519.36亿元,较上年末下降4.28%,其中流动负债274.6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4.93%;非流动负债244.69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53%。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计算的资产负债率为20.52%,较上年末下降0.79个百分点。
截至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股东权益为1,890.89亿元,较上年末上升0.61%;归属于少数股东的股东权益为121.14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60%;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35.83元。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按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流动资产总额为887.15亿元,流动负债总额为274.67亿元,流动比率为3.23:1(上年末为3.25:1),流动比率较上年末下降主要由于报告期内货币资金、应收票据等流动资产余额减少所致。
本集团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流动资产总额为887.15亿元,流动负债总额为274.67亿元;净负债率为0.082(上年末为0.074)。
净负债率计算基准为:(有息负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股东权益。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境外资产207.73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为8.21%。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附属公司存在以账面价值约0.5亿元无形资产、2.26亿元固定资产用作金融机构借款的抵押品的情形。
本公司及附属公司0.37亿元存款及价值0.81亿元股权因涉诉处于冻结状态。
除上述披露的事项外,本集团不存在资产被查封、扣押、押记、冻结或者被抵押、质押、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才能变现、无法变现、无法用于抵偿债务的情况,亦不存在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受到其他限制的情况和安排。
流动性及资金来源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累计银行贷款余额为153.4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2.32亿元,主要由于报告期内部分借款到期归还所致。
除上述借款外,本集团另有发行125亿元中期票据。
报告期内,本集团资金主要来源于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
现金流分析报告期内,本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2.87亿元,同比增加14.16亿元,主要系报告期内采购原燃材料成本支出同比减少所致。
报告期内,本集团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流出较上年同期增加49.46亿元,主要系报告期内已到期定期存款收回金额较去年同期减少所致。
报告期内,本集团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流出较上年同期增加15亿元,主要系报告期内发行债券带来的现金流入金额同比减少所致。
3、资本性支出报告期内,本集团资本性支出约62.10亿元,主要用于项目建设及对外投资支出。
4、汇率风险及相关金融工具对冲报告期内,境外项目工程建设款项支付一般以当地货币、人民币以及美元为主。
进口设备、耐火砖及备件等材料主要采用美元、欧元结算,水泥熟料及设备出口结算一般采用人民币或美元为主,海外公司采购原材料及销售商品一般采用当地货币结算,上述外币兑人民币的汇率变化将直接影响本集团的项目建设成本、物资采购成本和出口销售收入。
为有效降低汇率风险,确保汇率风险整体受控,本集团根据海外项目建设进度,合理安排融资及外汇收支,适时调整外汇资金管理方案。
积极利用资金池管理模式,开展境内、境外外汇资金集中统一管理、调配及使用,减少结售汇成本,有效降低财务费用;在同一投资国实施区域资金池管理模式,促进资本优势互补,提高资金规模效益,减少货币兑换损失;同时,积极关注投资国汇率、利率变化情况,适时置换高息贷款,降低融资成本。
公司系于1997年9月,经安徽省政府皖政秘[1997]128号和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1997]140号文批准,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宁国水泥厂和白马山水泥厂的与水泥生产相关的全部经营性资产作为出资独家发起设立了本公司。
经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证委发[1997]57号文批准,本公司于1997年10月17日首次公开发行境外上市的外资股(“H股”)361,000,000股,并于1997年10月21日起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
于2002年1月24日,本公司获准发行200,000,000股境内上市的人民币普通股(以下称为“A股”),并于2002年2月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本公司分别于2003年11月4日及2003年11月7日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批准,配售72,200,000股H股,并于2003年11月1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