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菲利华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湖北菲利华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菲利华
- 企业英文名: Hubei Feilihua Quartz Glass Co.Ltd
- 实际控制人: 邓家贵,吴学民
- 上市代码: 300395.SZ
- 注册资本: 52226.7673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4-09-10
- 大股东: 邓家贵
- 持股比例: 7.53%
- 董秘: 郑巍
- 董秘电话: 0716-8304687
- 所属行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会计师事务所: 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李建树、胡晨
- 律师事务所: 湖北今天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荆州市东方大道68号
- 概念板块: 非金属材料 湖北板块 富时罗素 深股通 创业板综 中证500 创业成份 融资融券 预亏预减 深成500 基金重仓 机构重仓 社保重仓 半导体概念 军民融合 OLED 高送转 5G概念 太阳能 新材料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湖北
- 成立日期: 1999-01-22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21000178966806F
- 法定代表人: 商春利
- 董事长: 商春利
- 电话: 0716-8304687
- 传真: 0716-8304640
- 企业官网: www.feilihua.com
- 企业邮箱: zqb@feilihua.com
- 办公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东方大道68号
- 邮编: 434001
- 主营业务: 主要从事新材料产品及装备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石英材料、玻璃材料、特种纤维材料、复合材料及制品的制造与销售。其产品广泛用于半导体、光通讯、光学、航空航天等领域。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玻璃制造,技术玻璃制品制造,光学玻璃制造,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玻璃制品销售,光学玻璃销售,玻璃纤维及制品销售,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进出口代理,计量技术服务,非居住房地产租赁,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除许可业务外,可自主依法经营法律法规非禁止或限制的项目)许可项目:检验检测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 企业简介: 湖北菲利华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荆州市。公司主要从事高性能石英玻璃、石英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主要服务于半导体、光通讯、光伏太阳能、高端光学及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是中国率先通过集成电路芯片准入资格认证的石英材料供应商,也是全球少数几家具有石英纤维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公司始建于1966年,201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是中国石英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代码300395)。现拥有荆州、潜江、上海、合肥、泰州、济南六个生产基地以及荆州、武汉和上海三大研发平台。公司已通过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1体系认证,现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高性能石英玻璃及石英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全国第五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公司坚守“专注诚信创新进取”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性能石英产品的整体解决方案,成为石英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 商业规划: (一)主营业务本公司主要从事新材料产品及装备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石英玻璃材料、石英玻璃制品、石英玻璃纤维材料、复合材料及制品的制造与销售。公司立足于石英玻璃领域,专注开发气熔石英玻璃、合成石英玻璃、电熔石英玻璃与石英玻璃纤维及制品。主导产品有石英玻璃锭、筒、管、棒、板、片,石英玻璃器件,石英玻璃纤维系列产品,石英玻璃纤维立体编织预制件,以及以石英玻璃纤维为基材的复合材料。公司始终以“实现中国石英的崛起”为企业使命,配套航空航天、半导体、光学、光伏、光通讯等领域,为中国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与发展贡献力量。石英玻璃材料及制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芯片制程中,是半导体蚀刻、扩散、氧化等工序所需的承载器件与腔体耗材。石英玻璃纤维和以石英玻璃纤维为基材的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耐高温、耐烧蚀、高透波与电绝缘性能,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与海洋装备领域的功能性材料及制品。合成石英玻璃材料用作半导体高端制程与高端光学领域的透镜、棱镜、激光器,TFT-LCD和IC用光掩膜基板材料。石英管、石英舟、舟托架、石英炉门、石英锥等石英玻璃材料及制品是光伏领域扩散、拉晶等生产加工环节中的重要耗材。石英玻璃支撑棒、把手棒用作光通讯领域光纤预制棒沉积及烧结和光纤拉制中的支撑材料,石英玻璃炉芯管用作光通讯领域光纤预制棒烧结工序的关键材料。(二)经营模式1、公司生产模式。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产品全部由公司自主设计、开发,根据客户订单合理安排生产。公司日常生产流程:子公司、事业部的销售部门接到客户订单后,经过初步审查,通过ERP系统下达《销售订单》;工艺与质量部门对《销售订单》上载明的各项技术参数、规格标准等进行工艺技术评审;子公司、事业部计划部门根据设备产能与物料库存情况,结合各工厂当前的排产计划,确定最终的交货期;销售部门与客户沟通确认订单信息后,由计划部门下达《生产订单》。采购部门负责《生产订单》所需物料的采购;各工厂负责《生产订单》的实施,对生产状态进行记录,对《生产订单》产品进行标识和防护控制;工艺与质量部门负责实施《生产订单》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测量,负责《生产订单》产品的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物流部门负责《生产订单》产品库存、防护、发运和交付管理;销售部门负责《生产订单》产品的交付和交付后的服务工作。2、公司采购模式。公司采购模式主要包括集中采购、分散采购、询价采购和物料需求计划采购等模式。采购物资种类包括A类物资、B类物资、C类物资,综合考虑不同类别物资的自身特点、采购需求及采购周期与效率等因素,分别采用不同采购方式。3、公司销售模式。公司的销售模式是直销模式,即通过细分市场和提供差异化产品,根据客户所属行业划分对应责任区域,采取直销的方式对顾客进行销售。每个业务经理负责其责任范围内老客户的维护以及新客户的开发工作。(三)报告期经营情况2024年,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下游市场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致使市场短期需求面临较大压力,给公司产业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面对外部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公司以“追求高质量经营,实现规模最大化”为导向,以“关键增长、关键利润、关键能力”的打造为工作思路,不断深化产业链布局,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实现关键材料的技术突破,着眼于公司长期发展。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4,181.14万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421.39万元。1、下游市场周期性波动,经营面临多重挑战。报告期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增长面临多重挑战。半导体市场复苏呈现结构性分化趋势,叠加国际产业政策变化及国际产业分工的调整,影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稳定性,公司以新市场开拓和新产品开发为重点,半导体板块营收同比增长11%。航空航天领域需求回落导致公司销售订单阶段性下降,公司航空航天板块营收下降。受近几年全球光伏需求高速增长、产业链各环节规模持续扩张的影响,光伏行业呈现阶段性供需错配的局面,产业链竞争加剧,公司光伏板块营收同比下降。光通讯板块市场需求承压,价格竞争进一步加剧,公司光通讯板块营收同比下降。2、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实现关键材料的技术突破。报告期内,公司紧跟市场需求,以国产化替代和产业链延伸为引导,持续加大研发力度,研发投入24,994.40万元,同比增长11.98%。在石英玻璃材料和制品板块,高纯合成石英砂项目顺利转入中试阶段;黑白石英、高均匀性合成石英产品初步形成稳定量产能力;大规格低羟基合成石英材料达到研发指标;低膨胀合成石英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居国内领先水平,牵头制订国家标准,并建成了低膨胀合成石英全面检测能力;无氯合成石英产品通过客户验证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在石英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板块,完成电子电路用石英纱、石英布的研制定型,完成QDR型石英纤维及织物、彩色石英纤维及织物的研制,完成新型蜂窝结构织物研制并实现自动化生产,均进入推广应用阶段。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有18个高性能复合材料结构件产品项目研发成功,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通过了相关试验的考核,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和高度评价。3、持续优化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产业布局,释放产业链协同效应。合成石英玻璃材料扩产项目开工建设,预计新增合成石英玻璃材料年产能160吨;合肥光微光掩膜基板精密加工项目具备批量供货能力;济南光微高端电子专用材料精密加工项目厂房顺利封顶,产品研发稳步推进;中益新材电子布项目稳步扩产,进入批量制备和供货阶段。海凌汇智透明陶瓷全要素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完成,中试平台建设完成。公司通过打造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更高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客户订单,丰富产业版图,提升协同效应,增强企业竞争力。4、经营管理转型升级,聚力降本提质增效。在报告期内,集团聚焦战略核心,创新重点运营项目管理机制,保障公司战略目标顺利达成,促进公司长远稳定发展;聚焦质量与效率双提升,夯实DM、TPM、5S、标准化等精益基础工作,打造标杆车间,持续提升精益管理水平。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工作,通过节能技术改造降低能耗,逐步推进各项节能环保设备的更新换代,强化产品成本动态监控,优化供应链,加强原材料采购管理。持续搭建财务共享中心,构建“统一、集权、分工”的财务一体化平台,持续推进财务转型,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公司持续健全防治结合的风控管理体系,构建长效风险防控机制;持续优化组织架构设置,完善集团化管理及事业部制,推进虚拟经营管理模式,推动公司持续创新与发展。5、激活人才和数字化战略势能,构建长效发展引擎。在报告期内,公司务实推动数字化战略。公司以“数字化战略365”为引领,聚焦“业务为核心,流程为牵引,IT固化”主旨思想,通过“四个4”项目方法和DM6.0组织保障实现信息化工作推进。实现了NCC集团内全统一,构建核心财务主数据及核算平台,简化了内部业务流程;新增了IT监控平台和服务平台,优化一线支持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规划建设统一的生产数据管理平台,拉通研、产、供、销环节全价值链信息,实现生产数据的集中管理、分析与应用,加快公司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程。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创新人才发展策略,加大关键人才引进力度,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充实公司优秀人才库,为公司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全年共引进硕士24人,博士2人。公司持续完善培训体系建设,开展中层管理干部、基层班组长和技术人员各系列专项培训,提升各级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促进高效协作及融合。公司持续优化管理干部任职标准,通过知识维度、工作业绩、任职标准测评、创新体现等方面,帮助管理干部快速成长,不断夯实人力资源体系基础。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