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太阳能光伏硅片、电池及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运营,以及光伏材料与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
经营范围:生产、加工单晶硅棒、单晶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研制、开发太阳能系列产品;销售太阳能电池、组件及相关产品与原材料;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电量销售;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维护;货物及技术进出口;从事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厂房租赁;场地租赁;电气设备租赁(涉及行政许可的,凭许可证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晶澳科技”),是全球领先的光伏发电解决方案供应商。
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靳保芳先生1996年率先进入光伏行业,从事硅棒、硅片业务,2005年创建晶澳,从事太阳能电池制造。
2007年,晶澳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10年公司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到组件,2012年延伸到光伏发电业务,从而实现了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
2018年从美股私有化退市后,2019年完成在深交所A股上市(证券代码:002459)。
企业发源地、上市公司注册地均为河北省宁晋县。
晶澳科技在全球建有多个生产基地,海外拥有13个销售公司,打造了硅片、电池、组件、光伏电站的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
公司产品销售和服务网络遍布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组件出货量连续多年全球名列前茅。
公司立足于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模式,长期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光伏发电系统解决方案,主营业务为太阳能光伏硅片、电池、组件及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运营,以及光伏材料与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
公司生产工厂在国内和海外均有布局,国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河北、江苏、安徽、上海、浙江和云南,海外生产工厂包括越南北江以及正在筹建的阿曼工厂。
公司以主产业链“光伏与储能事业群”为依托,不断完善组织架构,拓展业务布局,设立“智慧能源事业群”,加大下游光伏应用的投入,不断扩大集中式、工商业及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开发建设规模,同步探索多种光伏发电应用场景的开发,以及节能降耗、资源回收再利用、储能、碳管理等综合能源解决方案;设立“材料与装备事业群”,加强光伏新材料和设备的研发力量,包括光伏材料(如接线盒、胶膜和焊带)及光伏拉晶设备,为主产业链快速发展保障供应的同时,持续降低成本贡献力量。
公司坚持“稳中求进、降本增效”的指导思想,做强做大光伏智能制造业务,做精光伏新材料和设备产业,积极开发下游光伏发电应用场景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综合能源系统解决方案。
(一)公司主要业务、产品1、光伏与储能事业群(1)硅棒、硅片公司采购上游原材料多晶硅,利用单晶炉的拉晶工艺生产出硅棒,经切割加工制成硅片。
公司生产的硅片主要为单晶硅片,用于加工单晶太阳能电池。
公司生产的硅棒、硅片主要用于公司内部的继续生产加工,少量对外销售。
随着拉晶工艺持续改善提升,单晶炉的硅棒月产量快速提升,生产成本持续降低,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线切过程中使用的线径和单耗持续改进,大尺寸硅片的产能爬坡周期短、成本低,为公司高效率电池和高功率组件的技术迭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光伏电池公司上游生产的硅片,通过电池生产工艺加工成电池片,公司的电池片主要用于内部继续生产加工成组件,少量对外销售。
公司电池工艺类型主要为n型倍秀(Bycium+)电池技术。
随着公司新建电池项目的顺利投产、达产,电池转换效率大幅提升,生产成本明显下降,大尺寸电池在转换效率和生产成本上做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目前,公司最新的n型倍秀(Bycium+)电池量产转换效率最高已达到27%,工艺将持续改进,进一步降低电池生产成本,提高电池的性价比。
(3)光伏组件公司生产电池片以及部分外购的电池片通过封装工艺加工成组件,组件是公司的主要终端销售产品,组件客户主要为国内外光伏电站投资商、工程承包商以及分布式光伏系统的经销商。
公司主流组件产品包括单晶多主栅半片组件、双玻/单玻组件、高密度组件等,产品规格主要有54片、66片、72片和78片。
基于大尺寸硅片技术、高效电池技术、高性能封装材料、高密度封装技术的高功率组件,能满足市场各应用场景主流需求。
此外,公司针对客户特殊应用场景需求可对光伏组件进行定制化开发。
公司以自身的研发优势为依托,开发了多款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
为实现更好客户端价值和满足客户多种应用场景需求,2025年,公司重磅发布了极寒、高原、干热、沙尘、湿热、海洋等全场景解决方案,其中“漠蓝”沙戈荒光伏产品,主要应用于降水少、沙尘大、风力强、温差显著且气候炎热的地区,采用全套高耐候封装材料,可从容应对沙漠、戈壁、荒滩等干热地区的各类挑战,同时具有优异的自清洁功能,可以有效减少组件的清洗频次,降本增效;“耀蓝”海上光伏产品,主要应用于滩涂、高盐雾地区和近海区域,产品已顺利通过最严苛的8级盐雾测试和盐雾综合老化测试,功率衰减仅为1%左右,以及最高60m/s的风洞测试,具有在风浪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的能力;以及抗冰雹/高载荷产品,主要服务于中国青藏高原、欧洲、美洲、南非等全球冰雹高发地区。
同时,公司今年发布高功率DeepBlue5.0组件产品,该产品主推版型为行业主流的2382mm*1134mm版型,最高功率达670W,最高效率达到24.8%,具有更优的BOS成本和LCOE,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以上产品技术升级和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完美诠释了晶澳“为客户价值而生”的产品设计理念。
(4)储能系统公司在储能领域坚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模式探索,为打造光储融合整体解决方案,围绕分布式户用、分布式商用以及集中式光伏电站,推出了3个系列的储能产品,分别是BlueStar户储储能系统、BluePlanet工商业储能系统、BlueGalaxy源网侧储能系统。
针对家庭光储场景,推出了户用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包括户用光储一体机和户用光储分体机,可满足不同客户应用需求。
产品具有便捷安装、安全高效、智能运维等优点。
户用光储系统,在2023年实现欧洲出货之后,2024年在欧洲、非洲和南美洲都成功出货。
面向工商业应用场景,开发的工商业储能BluePlanet系列产品采用了allinone设计理念,将电芯、液冷、温控、消防、3S等集成于一体,系统效率可达89.5%以上。
2024年工商业储能产品已经在国内外成功出货,在分布式能源、零碳园区项目中为终端客户显著降低用电成本,发挥积极作用。
在大型工商业以及集中式电站场景,推出了高效风液智冷的BlueGalaxy源网侧储能系列产品,电量覆盖了2MWh到5MWh。
根据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出具的并网性能测试报告,在运营的储能系统效率实测达到了88.93%,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三个系列的储能系统,广泛适用于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各个场景。
针对这些应用场景,提供项目咨询勘查、方案设计、工程实施和智能运维等全链条的“一站式”光储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2、智慧能源事业群智慧能源事业群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一站式零碳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全方位清洁能源技术、节能降耗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提供“多种能源协调互补、多种环节整合共治、多种场景融合发展”的综合能源运营解决方案。
业务涵盖零碳能源业务单元、集中式业务单元、国际业务单元三大板块,构建了“产品+系统”“系统+服务”的“双+”发展战略,在电力市场化背景下,以光储发电系统为核心,形成了集中式电站、分布式电站以及城市光伏+等多场景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通过用户定制化设计、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能力,不断提升电力工程设计施工(EPC)、智慧运维、综合能源服务水平,为各类应用场景赋能,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整合能源新路径。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持有的光伏电站规模约2.722GW。
3、材料与装备事业群为降低供应链风险、技术创新、推动成本优化、提升综合竞争力,材料与装备事业群沿着“横向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着力于光伏材料与设备领域,打造业务专业性及与主产业链的战略协同性。
目前主要产品有光伏材料(如接线盒、胶膜和焊带)及光伏拉晶设备。
材料与装备事业群做好现有业务、保障供应的同时,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增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二)经营模式1、光伏与储能事业群(1)采购模式公司生产产品所需采购的原辅材料主要为硅料、金刚线、浆料、玻璃、背板等。
公司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负责采购计划的实施,实行集中采和分散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供应链管理部门结合终端市场销售形势和上游原材料市场变化,持续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保障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供应,确保公司的正常生产,保证原材料质量,降低采购成本,保障产品及时交付客户。
(2)生产模式公司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订单式生产模式组织生产,即以客户订单需求为指引组织工厂生产。
同时,公司对部分需求量大的主流产品进行少量备货。
公司在国内外的生产工厂,已具备从拉晶→硅片→电池→组件的光伏全产业链生产能力。
除了发挥国内生产工厂的成本优势,在东南亚生产工厂的光伏组件产品为全球客户保障供应。
除了主产业链条外,公司辅以生产少量的辅助材料,保障辅材供应,与主产业链结合技术创新,推动辅材降低成本。
一般流程上,结合各生产工厂的具体情况,生产部门会根据客户订单的产品类型、规格、交货期限等具体需求信息进行排产,最终由各生产工厂完成产品生产。
同时,公司总部和各生产工厂制定了一整套的《生产流程管理办法》《安全生产管理程序》《污染物排放控制程序》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来确保公司生产活动和相关安全环保制度能有序的开展。
(3)产品销售模式及结算模式公司产品主要包括硅片、电池及组件。
公司生产的硅片、电池等中间产品少量对外销售或委外代工,绝大部分用于继续加工成组件对外销售。
公司的销售部门负责国内及海外销售业务,海外销售团队实现了本地化,为海外客户提供高效的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
针对全球不同光伏市场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销售策略,在新兴市场采取直销为主、分销为辅的销售模式,随着光伏市场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光伏市场分销比例大幅提升。
在结算模式方面,通常要求发货前全额支付货款。
如同意在发货后付款,通常要求在发货前提供不可撤销的信用证、银行保函或来自可接受的信用保险提供商的全额信用支持已覆盖全额货款。
对于信用良好的客户,亦会给予一到三个月的账期。
对国内客户只接受转账以及经我们认可的不超过六个月期限的银行承兑汇票,对海外客户只接受转账以及不超过三个月的信用证。
(4)研发模式公司研发模式主要包括两种,即“自主研发模式”和“与第三方合作研发模式”。
公司以自主研发模式为主,公司拥有一支高效的科研人才队伍,主要是公司内部培养的有科研能力和经验,精通硅片、电池、组件的技术骨干人员。
公司在维护核心技术人员稳定的同时,大力引进优秀技术研发人才,以适应光伏行业快速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工艺迭代。
针对光伏全产业链业务,公司建立了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包括晶硅研发中心、电池研发中心、组件研发中心及储能研发中心,持续开展光伏领域的技术研发及生产工艺改进。
同时,公司也非常重视同外部第三方的研发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是公司开展研发工作的重要模式之一,已与国内外多家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引进及合作开发光伏前沿新技术,加快产业化步伐。
同时,公司积极加入各标准组织/产业联盟,参与国家/行业光伏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2、智慧能源事业群(1)采购模式电站投资建设所需的主要产品包括:光伏组件、逆变器、汇流箱、箱变、电缆、支架等电气设备等,其中光伏组件产品为公司自产。
事业部设立供应链管理部,负责采购计划的实施,实施集中招标采购和零星比价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
(2)经营模式经营模式上,主要有自主投资和合作开发两种业务模式。
自主投资模式方面,通过市场开发人员主动寻找电站投资机会,获取电站建设指标,自主融资建设,并通过自行运维或者转让出售获取收益。
合作开发方面,公司与客户(业主方)、其他投资商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以建设-经营-移交、合同能源管理等业务模式获取收益。
零碳能源业务单元,负责分布式工商业电站业务、分布式户用光伏电站业务以及城市光伏+应用场景解决方案,涵盖清洁能源解决方案、节能降碳应用技术、工业污水处理、污泥处理以及碳资产管理运营和电力市场化交易等领域。
其中分布式工商业电站业务,通过合作开发、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电站投资、资产转让等模式获取收益。
户用光伏电站业务,公司立足华东、华南市场,通过经销商开拓客户,以屋顶租赁、系统销售等形式开展业务,公司在电费结算系统、电站运维、资产转让、渠道管理方面提供售后保障服务。
同时针对别墅市场,公司推出光储充一体化系统产品,通过经销商出售给客户,公司提供一体化定制解决方案与一站式全周期能源管理服务,充分利用屋顶、庭院、车位、露台等空间,智能适配多元家庭场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打造低碳、智能、环保的家庭能源管家。
集中式业务单元,以集中式电站业务为主,根据国家新能源大基地项目政策要求,以及各省市新能源发展规划和建设地方社会经济综合要求,公司与各地政府合作洽谈,开展集中式电站投资建设,建成并网后自主运维发电,或通过第三方评估、客户洽谈、成本测算后按公允市场价格出售给其他新能源运营商。
国际业务单元,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探索符合所在国场景应用的“投资-建设-运维”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业务涵盖绿地项目、PPA项目、光储充一体化项目、零碳园区项目等多种类型。
通过模式创新,不断推动全球能源电站向绿向新,助力全球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
(3)销售及结算模式集中式电站采用“全额上网”的售电模式,所发电量全部接入电网,电价通过市场化交易形成。
同时,部分电量可通过绿电交易获得溢价,绿电价格由市场决定。
分布式工商业电站主要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售电模式,其中“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下,公司与客户签订EMC协议,通过价格协商,将发电量按照商定价格优先出售给屋顶资源业主,剩余电量按市场价售给电网,出售给电网的部分优先参与差价结算机制,剩余电量直接由市场化交易所形成的价格结算;受政策影响,2025年5月1日前备案并网的项目可继续选择“全额上网”模式,结算方式与上述集中式相似。
户用电站业务,存量项目可继续选择“全额上网”模式,电价按现行价格政策执行,原则上不高于当地燃煤基准价;增量项目需通过市场化交易形成电价。
户用产品类型方面,公司同时推出户用光储系统产品,通过出售系统产品和能源管家服务获取收益。
3、材料与装备事业群(1)采购模式为降低总体采购成本,材料与装备事业群采取集中采购的模式。
采购部门结合下游客户需求和上游原材料市场形势,持续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保障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供应,确保正常生产,平滑采购成本,保障产品及时交付客户。
(2)生产模式材料与装备事业群结合市场需求状况,除个别产品因单位价值大、技术迭代快等原因不主动备货外,大多数产品的生产皆采取“以销定产、适度备货”的生产模式。
这样的生产模式以需求为指引组织生产,同时又对需求较大的产品保有适量库存,能够较好应对市场变化。
(3)产品销售模式及结算模式材料与装备事业群以直销模式为主,以便于了解客户需求,更好地服务客户。
在结算模式上,依据市场化原则确定结算账期,不同产品的付款方式、结算账期不尽相同。
(4)研发模式材料与装备事业群采用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
为有效把握光伏材料与设备技术迭代方向,材料与装备事业群不断加强自主研发团队建设,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改良生产工艺,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以期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概述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市场拓展,加速推进国际化布局,并依托于技术领先优势,电池组件出货量维持行业领先地位。
然而受近年来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产能集中释放导致阶段性供需失衡的影响,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各环节主要产品价格对比同期整体承压下行,同时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加剧,导致公司组件销售均价和盈利能力同比下降,经营业绩出现阶段性亏损。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90,454.77万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8,003.69万元,公司报告期末总资产为10,559,809.62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2,480,032.59万元。
面对不断加剧的行业挑战,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发挥自身优势,出货量维持行业第一梯队报告期内,充分发挥自身的全球市场营销服务网络优势和品牌优势,电池组件出货量保持行业前列,报告期内,公司电池组件出货量33.79GW(含自用119MW),其中组件海外出货量占比约45.93%。
2、差异化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持续加大研发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水平。
2025年上半年度研发投入13.88亿元,占营业收入5.81%。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有效专利2,072项,其中发明专利1,109项。
公司以自身的研发优势为依托,为实现更好的客户端价值和满足客户多种应用场景需求,公司重磅发布了极寒、高原、干热、沙尘、湿热、海洋等全场景解决方案,其中“漠蓝”沙戈荒光伏产品,主要应用于降水少、沙尘大、风力强、温差显著且气候炎热的地区,采用全套高耐候封装材料,可从容应对沙漠、戈壁、荒滩等干热地区的各类挑战,同时具有优异的自清洁功能,可以有效减少组件的清洗频次,降本增效;“耀蓝”海上光伏产品,主要应用于滩涂、高盐雾地区和近海区域,产品已顺利通过最严苛的8级盐雾测试和盐雾综合老化测试,功率衰减仅为1%左右,以及最高60m/s的风洞测试,具有在风浪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的能力;以及抗冰雹/高载荷产品,主要服务于中国青藏高原、欧洲、美洲、南非等全球冰雹高发地区。
同时,公司发布的高功率DeepBlue5.0组件产品,该产品主推版型为行业主流的2382mm*1134mm版型,最高功率达670W,最高效率达到24.8%,具有更优的BOS成本和LCOE,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3、加强运营管理,进一步控制成本成立降本增效小组、销售增效小组及费用优化小组,从设计成本优化、组件功率提升、制造成本改善、产供销协同、费用管控、数智化建设等多方面推进改善,协同发力,强化措施,进一步降低成本费用,切实提升各环节竞争力。
4、明确技术发展路线,指引产能升级截至2024年末公司组件产能达100GW,硅片与电池产能分别达到组件产能的80%以上和70%以上,电池产能已完成由p型向n型的切换。
目前,公司n型倍秀(Bycium+)电池量产转换效率最高已达到27%,通过正面低掺杂硼扩技术、背面局部poly技术、先进印刷技术等工艺技术改进,进一步提升倍秀(Bycium+)电池效率,保持与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探索不同的电池技术路径,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加速BC电池技术的研发,同时,储备钙钛矿及叠层高效电池技术。
5、打造全球化供应链,推进全球化布局国际贸易保护趋势日趋严峻,供应链多元化需求迫在眉睫,在公司“全球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公司综合评估物流成本、供应能力及稳定性、贸易政策等因素,优化全球物流网络布局,重塑多元化供应路径,降低贸易政策波动风险。
6、打造全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升国际品牌形象为进一步推动公司全球化发展战略,加快市场、供应链、资本三位一体的全球化建设,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升国际品牌形象,提高公司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公司已启动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挂牌上市工作。
天业通联是由秦皇岛市北戴河通联路桥机械有限公司以截至2008年5月31日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整体变更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于2019年12月11日完成相关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公司全称由“秦皇岛天业通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由“QinhuangdaoTianyeTolianHeavyIndustryCo.,Ltd.”变更为“JASolarTechnologyCo.,Ltd.”,证券简称由“天业通联”变更为“晶澳科技”,英文简称由“TIANYETOLIAN”变更为“JAS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