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市企业 / 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大富科技 - 300134.SZ

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日期
2010-10-26
上市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实际控制人
蚌埠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企业英文名
Anhui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成立日期
2001-06-04
董事长
周学保
注册地
安徽
所在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上市信息
企业简称
大富科技
股票代码
300134.SZ
上市日期
2010-10-26
大股东
安徽配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持股比例
25 %
董秘
后杏萍
董秘电话
0755-29816308
所在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会计师事务所
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注册会计师
张居忠;王锦
律师事务所
广东信达律师事务所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全称
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代码
91440300727174466J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注册地
安徽
成立日期
2001-06-04
法定代表人
周学保
董事长
周学保
企业电话
0755-29816880,0755-29816308
企业传真
0755-29816518
邮编
518104
企业邮箱
ir@tatfook.com
企业官网
办公地址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蚝乡路沙井工业公司第三工业区A2
企业简介

主营业务:一、夯实工业4.0制造能力,公司可以面向移动通信行业、消费类电子行业、汽车零部件行业、航天航空以及军工领域提供高精密机电一体化产品及智能装备。智能设计制造赋能服务:通信射频、消费类电子、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技术赋能服务:数控加工中心、无人工厂。二、强化工业5.0原创能力,在大力发展共享智造、装备技术为高端制造领域赋能的同时,从教育和工业入手培养中国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和计算机技能水平,逐步实现计算机语言、工业CAD建模、3D仿真动画的国产替代,打破西方软件在生产力工具层面的垄断。

经营范围:研制、生产、销售、维护移动通信设备及其配件、数据通信设备及其配件、通信传输设备及其配件、电源产品及其配件、无线通信设备及其配件、宽带多媒体设备、终端设备及其配件、安防设备及配件;承接系统集成工程;滤波器、合路器、分路器、隔离器、耦合器、微波元器件及金属件表面喷粉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测试、辅助制造、辅助工程系统及其他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发(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及规定在登记前须批准的项目除外);从事货物、技术进出口业务;从事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产业经济管理项目咨询服务;经济市场调研;美化天线、室分天线、有源通信设备、干线放大器、光通信器件、光模块的生产和销售(服务)、非居住房地产租赁;物业管理;停车场服务(以最终公司所在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登记为准)

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富科技”)创立于2001年,于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134),致力于打造“从硬件到软件,从部件到系统”的具备垂直整合能力的三大平台:共享智造平台、装备技术平台、网络设计平台,公司依托三大平台优势,聚焦移动通信、智能终端、汽车等业务领域。

公司凭借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纵向一体化的精密制造能力、原创的计算机语言及3D、AI引擎开发能力等核心优势,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专业服务。

商业规划

(一)主要业务公司聚焦移动通信、消费类电子、汽车零部件、工业母机等业务领域,为客户提供“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的解决方案。

公司拥有从模具设计及制造、成型、加工、表面处理到电子装配等完整的生产环节,实现了从核心零部件、软硬件到整机、单机自动化、无人工厂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自主化。

公司形成了涵盖智能制造服务、高端装备服务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业务闭环,主营业务包括移动通信基站射频产品、消费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数控加工中心及无人工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通信射频移动通信基站射频产品包括射频器件、射频结构件等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部件,产品主要应用于2G-5G全系列移动通信系统。

其中,射频器件主要包括各类基站滤波器、双工器、塔顶放大器、合路器、介质波导滤波器、金属波导滤波器、天线、拉远射频单元RRU、有源天线单元AAU等;射频结构件主要为射频器件的腔体、盖板和外壳等。

在通信射频领域,公司拥有从模具设计及制造、压铸、机械加工、表面处理到电子装配等完整的生产环节,是纵向一体化集成度最高的射频器件供应商之一。

2、消费类电子消费类电子产品包括各类精密金属零部件、塑胶零部件、整机组件等,公司在精密管材加工、精密型材加工、金属MIM制程上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制程工艺并自行设计、制造相应的配套设备,在异形管材、型材及MIM产品的精度和表面质量上处于领先地位。

消费电子相关产品下游应用涵盖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AR/VR、智能家居、影像等领域。

3、汽车零部件汽车零部件产品类别包括各类金属零部件、精密陶瓷零部件、汽车空调系统总成、汽车空调电动压缩机等。

具体产品主要包括:发动机ECU控制单元及其支架、MCU结构件、汽车多媒体系统结构件、ADAS摄像头结构件、新能源电控系统结构件、汽车冷却水箱及空调风箱总成等。

4、智能装备智能装备业务涵盖数控加工中心、控制系统、智能制造设备、自动化产线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数控加工中心包括三轴立式数控加工中心、四轴卧式数控加工中心、车铣复合数控加工中心、多轴组合数控加工中心、无人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等。

基于核心部件、软硬件的自主化能力,整机定制开发能力,MES系统开发能力等,公司有能力面向通信、汽车零部件、军工等行业提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全面迈向工业4.0,实现智能制造。

(二)主要经营模式公司拥有独立完整的研发、生产、采购及流通环节的产品销售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及自身情况,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公司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工艺,严控产品质量,提升工业自动化制造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

同时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布局,加强上下游产业链整合,有序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业务整体销售规模。

(三)业绩驱动因素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呈现分化与重构特征,国内经济在政策托底下整体稳中向好,但内需修复缓慢、产能过剩等依旧突出。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公司一方面紧跟行业与细分领域的结构性市场机会,持续深挖多产品、定制化解决方案优势;另一方面公司进一步识别核心业务、聚焦核心优势,逐步退出、剥离非核心业务,加强精细化管理,加大了降本、控费、控人、提效的管理力度。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7,425.1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6%。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627.2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0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后净利润-13,614.4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73%;公司基本每股收益为-0.15元。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12,554.24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为10.69%。

2025年上半年,受主营业务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的影响,下游客户持续加大成本管控力度,导致产品市场价格承压下行。

因此,公司主营产品单价同比有所回落,叠加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产能利用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整体毛利率空间受到挤压,导致本报告期经营业绩出现亏损。

报告期内,公司期间费用相较上期减少5,087.49万元,其中,管理费用较去年同期减少2,644.22万元,降幅17.62%,主要是公司逐步退出、剥离非核心业务,强化提质增效的力度。

同时由于部分应收货款、投资款收回,且存货跌价准备减少,导致本期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减少4,795.82万元。

报告期内,通信行业整体运行平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发布的《中国移动经济发展2025》报告中显示,2024年,移动技术和服务为中国GDP贡献了约6.2%,相当于1.2万亿美元。

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约2万亿美元,占GDP的8.3%。

截至2024年底,中国5G连接数已突破10亿。

到2025年底,中国5G普及率将达到61%,到2030年底将升至88%。

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1,27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6万个。

其中,5G基站总数达454.9万个,比上年末净增29.8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5.7%。

公司通信业务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但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收入的增长源于公司在客户端拓展了新的泛通信类结构件产品,但该类结构件产品毛利率较低,同时由于通信制造行业属于充分竞争的行业,内卷式竞争不断加剧,产品利润空间有限。

报告期内公司通信业务收入71,821.70万元,同比增长17.10%,毛利率为2.30%,同比下降2.56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消费类电子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主要由于消费类电子行业需求仍处于温和复苏的阶段,IDC发布的《全球季度手机跟踪报告》,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了1.5%,达到3.049亿部,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仅增长了1%,达到2.952亿部,增速低于上一季度的1.5%,其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美国关税引发的经济不确定性感到担忧,从而削减了支出,尤其是对低端设备的购买。

2025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出货量为1.4亿台,呈小幅度收缩状态。

报告期内,公司消费类电子毛利率同比下降,主要受产量下滑及市场竞争加剧影响: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压低了产品售价;另一方面,公司消费类电子产品产量下滑导致产品单位固定成本增加。

报告期内,公司消费类电子业务收入32,728.41万元,同比下降18.45%,毛利率28.23%,同比减少11.08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汽车零部件业务收入8,326.58万元,同比下降12.25%,主要是北美市场受贸易环境变化以及关税政策的影响,消费者信心持续低迷,导致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有所下滑,汽车零部件毛利率10.89%,同比下降了1.58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智能装备业务收入1,934.67万元,同比上升73.71%,毛利率32.11%,同比下降6.41个百分点,智能装备业务收入增长主要是由于子公司配天智造机床产品对外销量增加。

(四)行业所处发展阶段、周期性特点及所处行业地位202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一是支持企业开展设备更新;二是支持五金制品、塑料制品等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集群加快5G、工业光网、IPv6等网络通信技术应用;三是支持数字化基础好的企业,开展智能装备和工业系统的集成化改造,培育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5G工厂。

全球产业链在技术升级与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加速重构,通信行业受益于AI算力需求的增长,但运营商资本开支的重心转向算力网络。

消费电子高端市场分化加剧,折叠屏、AI创新以及国补政策刺激潜在的需求量。

1、通信业务公司的射频核心器件制造属于通信产业链上游,行业下游是通信设备集成商,产品由主设备商集成后交付给运营商。

运营商资本性支出决定行业发展进度,主设备商影响上游行业竞争格局,其投资规模和建设速度与国家政策及行业发展周期密切相关,因此射频核心器件的行业规模取决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情况。

在国家政策推动以及数字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5G发展持续深入,网络建设、产业发展、应用培育等方面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1,27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6万个。

其中,5G基站总数达454.9万个,比上年末净增29.8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5.7%。

截至目前,国内5G规模建设步入平稳期,5G-A是5G演进的重要方向,相较于5G,5G-A在速率、连接数、覆盖度、感知度方面进行了升级,聚焦RedCap、三载波聚合、通感一体化等能力。

尽管5G-A当前正在快速推进商用,但运营商网络资本开支仍保持下降态势,中国移动2025年5G网络资本开支582亿元,同比下降16%;中国电信移动网资本开支242亿元,同比下降19%。

随着5G-A商用的推进,6G标准的制定也进入讨论范围,国际电信联盟IMT-2030相关提交工作以及3GPP的6G规范工作预计从R21版本开始,关于6G无线接口以及6G核心网架构的技术研究将于2025年6月启动,R21版本时间线最迟将于2026年6月确定,考虑到标准从讨论到冻结尚需一定的时间,预估R21标准冻结需要等到2029年,6G的建设预计最早在2029年才会启动。

因此,电信运营商的资本开支下降趋势大概率会延续至2029年,2030年有望迎来6G基建的新一轮建设周期。

2、消费类电子业务公司在智能移动终端及穿戴装置市场主要以高端精密结构件为主,服务全球一流客户,并借由与客户密切合作投入新材料、新产品及新制程研究,持续进行智能制造转型、数字智能化导入,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

随着AI等技术的渐臻成熟,电子产品的形态逐步发生转变,多个品类的智能终端在随身、生活、出行等场景中创新不断,正在以多点开花的形式遍布在我们生活当中。

据IDC数据显示,2023Q1-Q3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跌幅持续收窄,2023Q4结束连续九个季度的下滑,2024Q1-Q4持续复苏,2025Q1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了1.5%,达到3.049亿部,2025Q2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了1%,由于制造商预期美国政府将宣布对中国进口产品加征关税,因此制造商加大了产量。

根据Canalys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工作站的总出货量同比增长7.4%,达到6,760万台,第二季度的增长主要得益于Windows10服务即将终止前的大规模商用PC部署。

然而,消费者需求相对疲软,因全球用户普遍面临不确定的宏观经济前景,部分国家多变且不明确的关税政策持续为全球个人电脑业务带来不确定性。

可穿戴设备方面,IDC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腕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762万台,同比增长37.6%,市场受到国补政策影响,市场出货节奏有较为明显的增长。

其中,智能手表市场出货量1,140万台,同比增长25.3%;手环市场出货量621万台,同比增长67.9%。

3、汽车零部件业务全球汽车行业进入存量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中国为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

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协会(OICA)数据,2017年全球汽车市场销量见顶,近十年来全球汽车销量始终在8,000~9,000万辆上下浮动。

细分赛道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传统汽车产业正快速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

2025年上半年,汽车行业延续良好态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5年1-6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562.1万辆、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11.4%;2025年1-6月中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达1,352.2万辆、1,35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8%、13%;2025年1-6月商用车产销量分别达209.9万辆、21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2.6%;2025年1-6月中国新能源车产销量分别达696.8万辆、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40.3%。

4、工业母机中国机床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建立起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国和消费市场。

2024年,尽管面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机床行业整体市场规模仍达到10,407亿元,展现出较强的产业韧性。

这一规模的形成与中国制造业庞大的体量密不可分,机床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其需求与制造业景气度高度相关。

2025年上半年,我国制造业PMI均值为49.7%,相较2024年上半年制造业PMI均值下降0.1个百分点,国内市场需求的恢复不及预期。

下游应用领域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机床行业的发展轨迹,随着人形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高端数控机床市场正在迎来历史性机遇和深刻变革,汽车行业仍是机床最大的应用市场,占比达25.6%,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电池壳体、电机轴等高精度零件的加工需求。

电子行业占比21.8%,主要服务于3C电子产品零部件加工,对机床的智能化和柔性化要求极高。

值得关注的是,航空航天领域虽然目前占比仅为4.3%,但增速达到10%,随着国产大飞机项目的推进,对五轴联动等高端数控机床的需求将持续释放。

医疗设备行业保持4%的稳定增长,其对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严苛要求推动着机床技术不断升级。

各领域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都给机床工具行业带来了新的需求。

特别以“两新”政策为代表的系列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发挥,为机床工具行业的平稳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1、产品或业务适用的关键技术或性能指标情况从事通信传输设备或其零部件制造适用的关键技术或性能指标从事通信交换设备或其零部件制造适用的关键技术或性能指标从事通信接入设备或其零部件制造适用的关键技术或性能指标从事通信配套服务的关键技术或性能指标2、公司生产经营和投资项目情况3、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得订单情况4、重大投资项目建设情况。

发展进程

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大富科技有限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2月28日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注册号为440306503320365。

公司名称由“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