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大富科技
- 企业英文名: Anhui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 实际控制人: 蚌埠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上市代码: 300134.SZ
- 注册资本: 76749.8006 万元
- 上市日期: 2010-10-26
- 大股东: 安徽配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持股比例: 25%
- 董秘: 后杏萍
- 董秘电话: 0755-29816308
- 所属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张居忠、王锦、徐建振
- 律师事务所: 广东信达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安徽省蚌埠市燕南路17号国家金融孵化产业园4号楼
- 概念板块: 通信设备 安徽板块 富时罗素 创业板综 深股通 股权转让 融资融券 预亏预减 机构重仓 柔性屏(折叠屏) 元宇宙概念 工业母机 云游戏 电子烟 华为概念 小米概念 纾困概念 新能源车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 5G概念 央国企改革 苹果概念 特斯拉 智能穿戴 石墨烯 锂电池 智能机器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安徽
- 成立日期: 2001-06-04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40300727174466J
- 法定代表人: 周学保
- 董事长: 周学保
- 电话: 0755-29816880,0755-29816308
- 传真: 0755-29816518
- 企业官网: www.tatfook.com
- 企业邮箱: ir@tatfook.com
- 办公地址: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蚝乡路沙井工业公司第三工业区A2
- 邮编: 518104
- 主营业务: 一、夯实工业4.0制造能力,公司可以面向移动通信行业、消费类电子行业、汽车零部件行业、航天航空以及军工领域提供高精密机电一体化产品及智能装备。智能设计制造赋能服务:通信射频、消费类电子、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技术赋能服务:数控加工中心、无人工厂。二、强化工业5.0原创能力,在大力发展共享智造、装备技术为高端制造领域赋能的同时,从教育和工业入手培养中国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和计算机技能水平,逐步实现计算机语言、工业CAD建模、3D仿真动画的国产替代,打破西方软件在生产力工具层面的垄断。
- 经营范围: 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测试、辅助制造、辅助工程系统及其他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发;从事货物、技术进出口业务;从事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产业经济管理项目咨询服务;经济市场调研国内贸易(不含专营、专控、专卖商品);研制、生产、销售、维护移动通信设备及其配件、数据通信设备及其配件、通信传输设备及其配件、电源产品及其配件、无线通信设备及其配件、宽带多媒体设备、终端设备及其配件、安防设备及其配件;承接系统集成工程;滤波器、合路器、分路器、隔离器、耦合器、微波元器件及金属件表面喷粉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美化天线、室分天线、有源通信设备、干线放大器、光通信器件、光模块的生产和销售及相关售后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富科技”)创立于2001年,于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134),致力于打造“从硬件到软件,从部件到系统”的具备垂直整合能力的三大平台:共享智造平台、装备技术平台、网络设计平台,公司依托三大平台优势,聚焦移动通信、智能终端、汽车等业务领域。公司凭借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纵向一体化的精密制造能力、原创的计算机语言及3D、AI引擎开发能力等核心优势,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专业服务。
- 商业规划: 1、通信射频移动通信基站射频产品包括射频器件、射频结构件等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部件,产品主要应用于2G-5G全系列移动通信系统。其中,射频器件主要包括各类基站滤波器、双工器、塔顶放大器、合路器、介质波导滤波器、金属波导滤波器、天线、拉远射频单元RRU、有源天线单元AAU等;射频结构件主要为射频器件的腔体、盖板和外壳等。在通信射频领域,公司拥有从模具设计及制造、压铸、机械加工、表面处理到电子装配等完整的生产环节,是纵向一体化集成度最高的射频器件供应商之一。随着5G建设进入“深水区”,5G-A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演进升级,凭借超高速率和低时延特点,能够为VR/AR应用提供广泛的网络支持,在虚拟旅游、沉浸式游戏、AR消费等应用场景带来更深的沉浸式娱乐体验。在工业领域,5G-A网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低的时延,其应用范围不断向生产控制核心环节与产品全生命周期延伸,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实融合创造新的空间。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完成国内、海外核心客户Sub-6GHz各类单频、双频、三频、四频合一新品,特别是面向新一代高性能、支撑5G-A超大容量通信新品的高效研发及快速市场化推广使用。2、消费类电子消费类电子产品包括各类精密金属零部件、塑胶零部件、整机组件等,消费电子相关产品下游应用涵盖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AR/VR、智能家居、影像等领域。在智能手机领域,公司精密金属结构件已经应用于头部折叠屏手机品牌;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公司精密金属结构件已应用于头部运动耳机品牌;在AR/VR领域,公司精密金属结构件已应用于头部VR品牌产品。公司既有金属加工行业的通用工艺,也有别具优势的独家加工工艺。公司在精密管材加工、精密型材加工、金属MIM制程上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制程工艺并自行设计、制造相应的配套设备,在异形管材、型材及MIM产品的精度和表面质量上处于领先地位。公司搭建了涵盖管材、型材、MIM、冷墩、冲压、锻压、CNC、车制、注塑、焊接等多种成型工艺平台,在产品加工特别是精密合金、钛合金加工过程中融合了多种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多工艺结合型产品加工设计能力。公司拥有独立的装备自动化团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由于深度理解自身的产品加工工艺,所以自动化团队能够快速的依据客户产品特点,设计出最优的全定制化自动装备并不断快速升级优化,相比外购通用装备的供应商,对于新产品、高难度产品,具备明显的可量产性及效率方面的优势,并带来成本的降低。3、汽车零部件汽车零部件产品类别包括各类金属零部件、精密陶瓷零部件、汽车空调系统总成、汽车空调电动压缩机等。具体产品主要包括:发动机ECU控制单元及其支架、MCU结构件、汽车多媒体系统结构件、ADAS摄像头结构件、新能源电控系统结构件、汽车冷却水箱及空调风箱总成等。这些产品对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表面张力、颗粒物数量、气密性、焊接爆破能力与寿命等参数均有较高的要求。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加工工序主要包括压铸和机加工等环节,公司积极布局大型压铸产能,对传统压铸车间进行数字化升级,形成了深、密齿散热器成型、零拔模成型、高导热材料压铸成型、半固态压铸成型、高耐蚀性合金成型、免热处理合金成型和铜合金压铸成型等成熟技术。同时,公司通过自研数控机床构建无人化数字工厂,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售后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智能检测设备与数控加工中心互联,根据检测结果自动计算补偿值,智能调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能够为通讯、能源、汽车等广阔的下游市场提供大型结构件产品的制造服务。4、智能装备公司子公司配天智造是一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装备制造企业,拥有工业母机的全部核心技术,包括数控系统、驱动电机、高速电主轴、大容量刀库、大扭矩转台、多面体装夹、智能刀路合并等。配天智造主营业务涵盖数控加工中心、控制系统、智能制造设备、自动化产线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数控机床产品包括三轴立式数控加工中心、四轴卧式数控加工中心、车铣复合数控加工中心、多轴组合数控加工中心、无人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等。基于核心部件、软硬件的自主化能力,整机定制开发能力,MES系统开发能力等,配天智造已经有能力面向通信、汽车零部件、军工等行业提供具备生产状态实时监控、生产排程实时统计、快速切换程序、在线监测、自动化物流等丰富功能的,实现“减少普工、不依赖技工、取代现场QC”的黑灯工厂解决方案。通过为客户定制化开发包含自主可控CNC、智能装备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全面迈向工业4.0,实现智能制造。1、产品或业务适用的关键技术或性能指标情况从事通信接入设备或其零部件制造适用的关键技术或性能指标2、公司生产经营和投资项目情况变化情况射频器件包含金属滤波器、介质滤波器等,介质滤波器较金属滤波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使用量大的特征,单位设备的产出数量远高于金属滤波器。1、概述2024年,国内宏观经济在政策组合拳发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内需市场回暖等多重驱动下,呈现“稳中有进、结构优化、韧性增强”的总体特征。新质生产力是核心驱动力,内需市场回暖与政策精准发力形成共振,公司立足垂直一体化的制造能力,构建制造+装备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实现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的同步发展推进。深度夯实通信业务、消费电子业务、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主营优势,同步强化中高端数控机床的底层支撑作用,形成跨领域工艺能力互补的协同格局。报告期内,公司制造服务+高端装备两大业务集群协调发展,实现营业总收入232,361.2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88%;实现营业利润-44,879.4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59.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7,604.7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79.49%。公司产品综合毛利率为17.14%,较上年同期下降3.44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26,350.16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为11.34%。报告期内,受到全球消费电子需求回暖的影响,公司消费类电子业务实现收入91,150.66万元,相较上年同期上升19.87%,毛利率37.04%,较上年同期增长3.02百分点;受运营商资本性支出减少导致客户端需求量有所下滑的影响,通信业务实现收入116,055.14万元,同比下降20.07%,毛利率0.16%,较上年同期下降11.57百分点;此外,汽车零部件业务实现收入18,980.51万元,同比上升5.77%,毛利率9.42%,较上年同期下降2.73百分点,智能装备业务实现收入1,522.28万元,同比下降71.21%,毛利率18.78%,较上年同期下降22.06百分点。公司始终围绕自身核心能力“高端装备+制造服务”的模式拓展新业务,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26,350.16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1.34%;同时管理费用较去年同期增加9,503.78万元,增幅41.55%,主要系安徽总部及深圳光明研发大楼项目在上年年末由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导致本期折旧摊销大幅增加。报告期内,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对存货、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等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约17,572.00万元。(1)持续深耕主营业务通过智能制造升级、产品研发创新强化核心竞争力在通信业务领域,2024年是5G-A正式进入商用与发展的起步年,5G发展逐渐进入深水区,5G-A作为5G技术的增强版本,将大大提升通信网络的性能,并支撑更加复杂和高密度的应用场景,公司积极围绕目标市场的新机遇、新需求,构建新一代超性能、超容量、超覆盖、集感知通信、绿色环保、面向5G-A大规模部署新平台产品与新技术服务,如新一代超低损耗、超多信道集成化、支撑超大容量通信Sub-6GHz等新品已开启批量化交付,同时针对客户5G-A新平台预研规划,提供全套高性能AFU技术解决方案。面对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司通过标准化、平台化研发设计模式,一体化、集成化生产加工模式,为新技术、新产品及市场拓展提供有效保障。在消费电子业务领域,公司通过新材料结合新工艺提升精密制造能力,持续推进自动化技改项目,提升产品加工、检测效率,降低产品误差率,以满足客户复杂多变的产品形态、性能需求,为客户提供低成本、快响应的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在钛型材、高碳钢产品方面有了技术性突破,搭建了多条钛型材生产线并配备多个高精度拉拔模具,针对高碳钢产品,通过分段成型与冷却缓冲工艺,形成异形面,拥有极高的抗破坏能力。在粉末冶金与注塑成型方面,公司已具备完善的研发技术与生产工艺,报告期内公司生产的钛合金产品MIM耳机杆已获客户认可并量产,钛合金产品具有高硬度、轻便、高耐腐蚀性与耐氧化性特点,目前广泛的应用在手机、平板、智能穿戴等消费电子产品上。在异形产品的加工方面,通过强化特殊模具结构的能力,结合热锻+冷锻+冲压的工艺,有效解决异形结构的多个曲面过渡、一步成型,提高了材料利用率,提升了产品加工效率。公司利用高效的运营与成本控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以更具性价比的方案提供产品,从而赢得市场份额。同时,公司坚持差异化竞争策略,依靠自身过硬的研发与创新能力,逐步完善运营模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在汽车零部件业务领域,公司产品包括汽车结构件和汽车空调系统,报告期内,公司汽车结构件产品从电控外壳拓展到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逆变器壳体领域,在新能源商用车电控逆变器壳体实现结构件订单突破并完成项目交样,氢能源结构件订单已进入批量供货阶段。开发生产环节数据化管理工具,优化生产人员的激励机制,提高人员效率。报告期内,空调系统前端散热模块客户订单维持稳定,在前端模块中自主开发了无刷电机,大幅度提升产品使用寿命的同时毛利也得到改善。空调压缩机业务获得海外客户巴西市场多型号订单,同时也与韩国客户签订协议并完成样件测试,压缩机业务在主机和售后市场稳步拓展。(2)聚焦核心制造能力优势,强化与行业头部客户的深度合作公司始终将技术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位置,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战略,虽然公司业绩短期承压,但仍然坚持保障研发投入,公司持续加大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等方面的研发投入,积累和沉淀关键技术。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2.64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率为11.34%。一方面,公司在传统通信射频板块深耕,持续投入研发和技术创新,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强生产过程智能化的升级进程,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公司加快推进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产品线的拓展和布局,加速新产能投产、新客户认证、新产品量产等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公司通过内部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加强内部整合与协同,结合通信行业、汽车零部件行业品质要求高、稳定性强和消费电子行业快速响应、快速迭代的能力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力,持续深化与行业头部客户的业务合作,积极满足客户需求。(3)多措并举盘活、处置低效存量资产,提升发展动能报告期内,公司已启动盘活、处置低效资产的摸底排查工作,进一步优化公司资产配置,回收资金,增强资产的流动性,逐步提升存量资产的运营效益。2024年度,公司开始启动对部分分子公司的处置及业务整合工作,集中优势资源向高毛利业务倾斜,从而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深入推进转型升级,以期尽快改变公司业务毛利率偏低,盈利能力偏弱的现状,探索与自身发展相契合的经营道路,推动公司回归稳健、可持续发展轨道。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