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湖北
  • 成立日期: 1999-07-28
  • 组织形式: 地方国有企业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20000714584749G
  • 法定代表人: 马新强
  • 董事长: 马新强
  • 电话: 027-87180126
  • 传真: 027-87180139
  • 企业官网: www.hgtech.com.cn
  • 企业邮箱: 0988@hgtech.com.cn
  • 办公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6路1号
  • 邮编: 430223
  • 主营业务: 智能制造业务,联接业务,感知业务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制造;金属切割及焊接设备制造;光通信设备制造;光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制造;移动终端设备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新型膜材料制造;光学仪器制造;光学玻璃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不含许可类专业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不含特种设备制造);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机械设备研发;电子专用材料研发;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激光打标加工;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淬火加工;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工业设计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5G通信技术服务;创业投资(限投资未上市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服务(须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登记备案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自有资金投资的资产管理服务;融资咨询服务;智能基础制造装备销售;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销售;技术玻璃制品销售;包装材料及制品销售;新型膜材料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进出口代理;国内贸易代理;销售代理;采购代理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许可项目: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国家秘密载体技术服务;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
  • 企业简介: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工科技”,股票代码000988)脱胎于中国知名学府——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国激光第一股”、中国高校成果产业化的先行者。经过多年的技术、产品积淀,形成了以激光加工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务、以信息通信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光联接、无线联接业务,以敏感电子技术为重要支撑的传感器业务格局,产业基地近2000亩。自1999年成立以来完成了从校办企业向创新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变,从多元化业务向相对多元化转变,从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的转变,成为“代表国家竞争力”参与全球竞争的一支劲旅。2021年3月,公司完成校企分离改制,实际控制人由华中科技大学变更为武汉市国资委,开启系统成长、拓展战略空间新阶段。公司以“创新联动美好世界”为使命,每年将不少于销售收入的5%投入研发,拥有20000多平米的研发、中试基地,在海外设有3个研发中心,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有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防伪工程研究中心、敏感陶瓷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产学研用纽带,公司牵头制定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专项等50余项,牵头制定中国激光行业首个国际标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近年来,公司积极向智能制造领域探索,助力机械制造、铁路机车、汽车工业、消费电子、钢铁冶金、通信网络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掀开转型升级新篇章,产品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未来,华工科技将以“参与构建全联接、全感知、全智能世界,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为目标,坚持“创新至上”,围绕“新基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四化、工业数智化”开展协同创新,丰富产品链,完善产业链,深入拓展高端市场,打造高素质人才集聚高地,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拉长创新长板,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向,为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 发展进程: 发行人经湖北省体改委“鄂体改[1999]85号”文批准,由武汉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华中理工大学印刷厂、武汉鸿象信息技术公司、武汉建设投资公司、华中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公司、江汉石油钻头股份有限公司6家企业于1999年7月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8,500万元。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212000年5月,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发行字(2000)56号”文批准,公司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3000万A股,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11,500万元。2003年6月,经公司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并经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股函[2003]17号”文批准,公司向全体股东每10股送红股1股,资本公积每10股转增9股,增资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3,000万元。2004年4月,经公司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并经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股函[2004]20号”文批准,公司向全体股东每10股送红股1股,资本公积每10股转增2股,增资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9,900万元。2005年,公司申请进行股权分臵改革,在保持股本总额不变的情况下,流通股东每持有10股将获得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4.6股的股份对价。2005年11月,公司的股权分臵方案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产权[2005]1391号”文批复同意,并经深圳证券交易所审核通过,于11月22日实施完毕。2008年,经公司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公司向全体股东每10股送红股1股,增资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2,890万元。2009年,经中国证监会“证监许可[2009]820号”文核准,公司于9月实施配股,增加股本78,707,816股,注册资本变更为40,761万元。2011年5月,经中国证监会“证监许可[2011]640号”文核准,公司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票,增加股本37,950,500股,注册资本变更为44,556万元。2012年7月,经公司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公司资本公积每10股转增10股,注册资本变更为89,112万元。
  • 商业规划: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于“中国光谷”腹地,脱胎于中国知名学府——华中科技大学,200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集团,2015年被评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成立以来,公司坚持“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专注新技术、新市场、新领域深层探索,锚定新能源汽车与数字赋能两大赛道,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经过多年的技术、产品积淀,形成了以激光加工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务,以信息通信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光联接、无线联接业务,以敏感电子技术为重要支撑的传感器业务三大业务格局,公司以“参与构建全联接、全感知、全智能世界,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为目标,在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拉长创新长板,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向,为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力量。智能制造业务: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激光装备研发、制造技术和工业激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致力于为工业制造领域提供广泛而全面的激光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致力于为3C电子、汽车电子及新能源、PCB微电子、半导体面板、日用消费品、农用机械、医疗等行业提供“激光+智能制造”行业综合性解决方案。全面布局激光智能装备、自动化产线和智慧工厂建设,是中国最大的激光装备制造商之一,全球领先的“激光+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单位、国家标准制定的牵头组织和承担单位。联接业务:公司拥有光通信行业领先的一站式垂直集成解决方案,具备从芯片到器件、模块、子系统全系列产品的战略研发和规模化量产能力。产品包括有源光器件、家庭终端、网络终端、智能车载光等,广泛应用于全球无线通信和AI算力等重要领域,在全球光模块厂商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八。公司围绕AIGC、5G/5G-A、F5G-A、智能网联车四大应用场景,致力于构建智能光网络世界,服务全球顶级互联网服务/数据应用商(AI计算)、NEM(网络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智能终端业务力争打造个人、家庭智能融合通信终端的世界级企业。感知业务:公司持续巩固全球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和多功能传感器技术领导地位,自主掌握传感器用敏感陶瓷芯片制造和封装工艺的核心技术,深度赋能新能源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光伏储能、智慧家居、智慧电网、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全球领先的、多维感知和控制解决方案。1、概述报告期内,公司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围绕客户需求持续创新,聚焦“感知、联接、智能制造”三大核心业务,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聚焦新能源汽车、数字赋能两大赛道,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打造专精特新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7.09亿元,同比增长13.57%,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2.21亿元,同比增长21.17%。(1)智能制造业务在双碳目标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双重浪潮下,公司精准洞察市场需求,从“装备智能化、产线自动化、工厂智慧化”三个层面为产业发展提“智”升级,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圈融合共振。报告期内,公司智能制造业务营业收入34.92亿元,同比增长9.45%。公司智能装备事业群围绕新能源与智能制造两大优质赛道,深化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行业聚焦方面,新能源汽车、船舶等五大重点行业订单占比87%,其中新能源汽车行业订单同比增长33%,船舶行业凭借全球首台喷码划线智能装备、超大幅面激光复合铣焊产线等创新产品,在头部船企实现批量应用,订单同比增长134%。国际业务持续突破,全自动铝合金电池托盘生产线批量出口欧盟,三维五轴激光装备、多头激光落料自动化产线、轮胎模具激光清洗智能装备等高端产品在海外市场取得较大增量,带动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4%。公司通过“技术驱动+场景深耕”战略,巩固了在高端装备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全球产业智能化与低碳化转型提供核心支撑。公司精密系统事业群深化行业变革,向行业产品驱动转型。3C电子行业,手机中框激光精密复合焊接、精密零部件智能装备、激光精密切割系列装备等实现订单较大增长;脆材细分领域,第四代蓝宝石切割去除智能装备产品市场批量化应用,光刃X5Pro车载玻璃激光加工自动化产线成功推向海外市场;新能源行业,在行业龙头客户建立全国首台套碱槽自动化产线及燃料电池双极板智能工厂应用标杆,储能电池智能自动化产线在国际市场取得突破;半导体及先进封装行业,IC载板及陶瓷基板行业升级为“自动化线整体方案”,陶瓷球体AVI检测装备、探针卡系列装备实现首台套销售。同时积极实施全球化战略,在海外筹建智能制造实验室、子公司及销售办事处,有效提升技术创新、全球化开拓及服务能力。(2)联接业务公司围绕智能“光联接+无线联接”,产品全面贴合市场需求,向高端升级,在最新一期LightCounting2023年全球光模块厂商排行榜单中蝉联TOP8。报告期内,公司联接业务营业收入39.75亿元,同比增长23.75%,营收增长主要在AIGC应用领域,公司紧抓市场需求契机,400G、800G光模块规模交付,客户版图、交付份额进一步扩充;在全球作为第一梯队交付400G硅光模块;成功推出800GOSFP2*FR4TRO、800GLPO硅光、800GAEC有源电缆、1.6T-200G/λ硅光等多款业界前沿产品。在5G-A业务领域,行业率先发布50GSFP56系列灰光、彩光模块并实现批量交付,4G/5G基站应用光模块持续保持行业领先份额;客户侧10G/100G/400G/800G传输类光模块全覆盖,800GZR/ZR+Pro相干光模块量产,并在关键客户群处完成送样。在F5G-A业务领域,25GPONOLT和ONU产品实现批量交付,50GPONOLT产品光电关键技术突破,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公司正在积极布局下一代超高速光模块的研发和生产,推进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项目建设。(3)感知业务公司继续保持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和多功能传感器技术全球领导地位,报告期内,整体实现营业收入40.95亿元,其中传感器业务营业收入36.68亿元,激光全息防伪业务营业收入4.27亿元。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销售占比超过60%。新能源汽车PTC热管理系统业务持续增长,覆盖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国产及合资品牌,在海外市场获得多个高端汽车品牌项目订单;传感器向汽车、光伏储能领域转型取得重大突破,取得一系列新项目定点及新项目量产,光伏储能传感器上线智能制造平台柔性自动化产线,在行业头部企业销售规模大幅增长;压力传感器基本实现陶瓷压力范围全覆盖,在小型化、大量程方向不断拓展,2024年新品开发数量同比增长超过66%。感知业务泰国工厂于2024年8月建成投产,海外业务同比增长超过30%,BSH、AI、HIGHLYMARELLI、VESTEL、ARCELIK、SAMSUNG等海外大客户销售规模均有较大增长;PTC加热器海外项目定点实现“0”突破。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