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精密光电薄膜元件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营范围:照相机及器材的研发制造;光通信元器件、光电材料、五金配件、光学配件、光学玻璃、太阳能产品生产销售;货物进出口业务(不含国家禁止、限制产品,需持证经营的持有效许可证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湖北东田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2009年10月,并于2022年5月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
东田微专业从事光学薄膜、光学玻璃成型的开发及应用,产品涉及手机、5G基站、数据中心、5G通讯、光纤入户、安防、车载、智慧座仓、无人驾驶、激光雷达等多领域。
公司拥有先进的镀膜设备,如:德国莱宝Helios800、日本Optorun、新加坡NanoFilm等,可实现紫外、可见光、近红外、远红外等截止滤光片以及最小0.8nm带宽的极窄带滤光片、超硬金属膜等薄膜的制造。
公司致力于精密光学元器件的深度开发,于2020年5月成立成型事业部,该事业部成功拓展了公司的业务形态,将二大核心光学技术集为一体,成为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成膜与成型技术的企业。
目前公司拥有三大事业部,IR事业部、光通讯事业部、(非球)成型事业部。
多事业部的形成为实现我们伟大的光学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光学更加伟大!
(一)公司所处的行业公司所处行业为精密光电薄膜元器件行业,属于光学光电子元器件行业的细分行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C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之“C3989其他电子元件制造”。
(二)公司所处的行业情况1.成像类光学元组件下游市场情况(1)消费电子行业①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市场整体恢复增长,国产手机市占率稳步提升。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在经历了2023年低谷之后,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以及消费者换机需求释放等因素推动下,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
根据IDC数据,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2.4亿部,同比增长6.4%;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部,同比增长5.6%,呈现明显复苏迹象。
2025年上半年国产智能手机出货量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国产品牌手机凭借产品创新、性能提升以及性价比优势,在国内市场市占率呈稳步上升趋势,尤其在中高端市场增长迅速。
AI技术的出现为智能手机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有望凭借其低成本、高性能推理等特点,推动生成式AI在手机端侧设备加速落地,从而提升消费者体验,推动AI手机换机需求快速增长。
根据IDC预计,2024年至2028年全球AI手机复合增速将达到40.5%。
AI技术的发展将从手机“有限的性能提升”发展到“AI的无限可能”,作为一种颠覆性创新,将是催化换机需求、缩短换机周期最核心的推动力。
智能手机影像技术创新,带动光学元件持续升级。
潜望式镜头可在保持手机轻薄的同时大幅提高远摄能力,相比于普通光学变焦倍数更大、成像效果更优,是智能手机重要的光学创新方向。
相较于普通镜头,潜望式镜头新增了棱镜模块,其单位价值高、技术门槛高、市场渗透率低,为摄像头光学元件市场带来巨大的增量市场空间。
另外,旋涂滤光片采用半导体旋涂工艺,能有效抑制红光Flare、鬼影,减少算法误判,大幅提升成像质量,未来将从高端旗舰手机逐步向中低端手机渗透,从主摄应用拓展至超广角、长焦摄像头,市场需求也有望进一步增加。
此外,国家于2025年1月出台了消费补贴政策,对于单件销售价格未超6,000元的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数码产品,均有机会享受购新补贴。
消费补贴政策有利于降低消费者购机成本,缩短消费者决策周期,也为智能手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将带动中高端手机的需求增加。
②非智能手机领域非智能手机领域主要包括智能平板、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AR/VR设备等。
回顾智能手表、智能手环、TWS耳机的发展历程,AI眼镜有望成为消费电子行业下一个增长爆发点,进而为光学元器件市场带来巨大的增量市场空间。
传统眼镜存量市场巨大,为AI眼镜提供广阔成长空间。
近年来全球眼镜销量呈现稳健增长态势。
眼镜是AI端侧落地最佳场景之一,目前渗透率还非常低,庞大的传统眼镜消费市场为AI眼镜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光学系统是AI眼镜的难点,也是价值量最高的零部件。
从物料成本来看,光学系统的成本占比超过50%,包括光机、摄像头、光波导等。
在光学方案方面,目前市场上有多种方案并存,其中光波导方案使得产品具备高透光度、体积较小、具备大视场角、轻薄,高清晰度等优势,并能够与传统眼镜有机结合,有望成为长期技术方向。
另外,摄像头等光学元件也向轻量化、高级集成化方向升级。
(2)汽车电子行业汽车智驾技术的发展,带动单车摄像头搭载量大幅提升。
自动驾驶按等级由低到高划分为L0-L5六个等级,单车摄像头搭载量随自动驾驶级别升高而增加。
从搭载量来看,L2级智能驾驶车辆摄像头平均搭载量为5颗,L2+级为10颗,L3级为14颗左右。
根据潮电智库统计数据,2024年已统计的18家国产新能源车汽车的摄像头需求量已突破7,600万颗,平均单车搭载摄像头数量超过7颗。
展望2025年,预计国内车载摄像头搭载量突破1亿颗,2022-2025年摄像头复合增长率达25.7%。
智能驾驶渗透加速,高阶智驾进入放量阶段。
从产业趋势来看,2025年智能驾驶产业有望从L2向L2++甚至L3加速迭代,其中传统车企主流车型智驾功能全面向L2+跃升,头部车企加速推进高阶智驾旗舰车型。
(3)安防行业在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带动下,安防行业逐渐向智能化、高清化方向发展,对监控摄像头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安防摄像头出货量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根据Omdia估计,2023年全球安防摄像头市场(高清模拟摄像头、网络摄像头、防爆摄像头和热成像摄像头)总体出货量约为1.9亿台,预计到2028年,总体发货量将达到2.6亿台。
此外,消费类安防产品因其出色的性能和便捷的使用体验,再加上居民安全意识的加强,智能家居市场的智能摄像头在国内消费级市场的需求持续增加。
2.通信类元器件下游市场情况(1)电信市场电信市场中,无源光通信元件主要用于光模块/光猫等通信设备,具体应用场景包括固网接入(FTTx)、5G无线接入以及无源波分系统使用的WDM模块(包括DCI/城域网/骨干网)等,市场需求主要受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资本性开支规模影响。
分细分市场来看:在固网接入方面,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达到12.34亿个,比上年末净增3,244万个。
其中,光纤接入(FTTH/O)端口达到11.93亿个,比上年末净增3,264万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PON端口数达3,022万个,比上年末净增201.90万个。
未来,工信部将继续完善千兆网络升级政策,实现城市家庭千兆光网覆盖率超80%,10G-PON端口占比超50%,FTTR技术加速推广,并试点部署万兆光网,都将进一步带动光模块、ONU设备需求稳中有升。
在5G基站建设方面,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累计建成454.90万个,比上年末净增29.80万个。
2024年12月工信部召开工作会议,2025年目标建成5G基站450万座以上,并推动5G向更高性能演进(如5G-A)及6G技术研发。
5G基站的稳步建设将推动光模块保持稳定增长。
在算力建设方面,2024年三大运营商在总体资本开支下降的情况下,算力相关的资本开支则逆势增加。
其中中国移动2024年在算力建设规划投资达475亿元,同比增长54.4%,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算力投资也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未来,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三大运营商在算力投资方面将持续加大投入,投资重点转向算力、云计算、AI等新兴领域,推动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增长。
整体来看,2025年三大运营商资本性支出预计总量压缩,结构优化。
其中传统的移动&固网建设已进入高质量平稳发展期,未来资本支出将逐渐向算力方向倾斜,加大算力网络布局,以适应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需求。
(2)数通市场AI技术发展,推动算力需求快速增长。
数据中心是数据存储、计算和传输的关键基础设施。
AI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持续创新,是推动算力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
根据《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同比增长74.1%,预计2025年将增长43%,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国内外互联网及云厂商资本开支继续上行。
2024年海外四大科技公司合计资本支出2,450亿美元,同比增长64%;根据四大海外科技公司指引,2025年资本开支合计有望达3,325亿美元,同比增长36%。
Deepseek推动下推理需求井喷,国内大厂积极把握AI浪潮,腾讯、阿里、字节等互联网及云厂商的资本开支有望超预期,其中阿里巴巴计划在未来三年(2025-2027年)投入至少3,800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云计算和AI基础设施;字节跳动2025年资本支出计划将超过1,500亿。
云计算及AI基础设施投资带动下,光模块等硬件需求大幅增长。
根据YoleIntelligence数据,2023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为109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达到224亿美元,2023至2029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
LightCounting预计2025年以太网光模块的销售额将增长50%。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光通信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并在数字经济、互联通信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及主要产品公司秉承“让光学更伟大”的创业梦想,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光学赛道,专业从事各类精密光学元器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以行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工艺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创新,逐步构建起丰富的产品矩阵,并在光学设计、光学成膜、光学成型以及精密加工等方面积累了多项核心技术,形成了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
目前,公司产品种类已从成立初期的单一红外截止滤光片逐步拓展至各类光学元器件,可广泛地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安防监控、光通信信号传输等多个应用终端领域中。
公司产品按应用领域可以分为成像类光学元器件以及通信类光学元器件,其中成像类光学元器件主要包括应用于摄像头模组的各类红外截止滤光片、棱镜等,以及用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模组的生物识别滤光片;通信类光学元器件包括应用于接入网传输设备的各类GPON滤光片、TO管帽,应用于波分复用器件的WDM滤光片及组件,如CWDM/DWDM/LWDM/MWDM/CCWDM、z-block组件,以及应用于光模块的光隔离器组件等。
在核心技术方面,公司已具备膜系设计、光路设计的光学设计能力,拥有成熟的真空蒸发镀膜、磁控溅射镀膜、半导体旋涂等成膜工艺,突破了玻璃冷加工、模具制造、多模多穴热压一体化等成型工艺,同时在切割、丝印、贴合、焊接、组装等精密加工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制造经验。
公司拥有德国莱宝、日本光驰等先进镀膜设备,可实现紫外、可见光、近红外、远红外等截止滤光片以及最小0.8nm带宽的极窄带滤光片、超硬金属膜等薄膜的制造。
公司各类产品和各项核心技术均是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针对行业发展方向以及市场需求通过自主研发而逐步形成的,再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而日臻成熟和完善,最终形成规模化制造能力,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变化。
(四)公司业务发展历程1、成像类光学元器件发展历程2010年,公司开始生产白玻璃红外截止滤光片,正式进入红外截止滤光片行业。
2014年,公司成功量产蓝玻璃红外截止滤光片,该产品可以额外吸收红外线,能更有效地消除色偏,提高成像质量,主要用于中高像素的摄像。
凭借该产品,公司逐步进入国内主流安卓手机厂商。
2018年,公司成功量产树脂红外截止滤光片,该产品具有更薄、韧性更强的优点,能够满足智能手机轻薄的要求。
凭借该产品,公司进入附加值更高的高端智能手机市场。
同年,公司成功研发出屏下指纹识别模组用滤光片和3DToF镜头模组用滤光片等生物识别滤光片,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2020年,公司在行业内首次成功量产厚度为0.11mm的高强度超薄蓝玻璃红外截止滤光片,在保持玻璃基材良好的光学指标下,实现了与树脂红外截止滤光片厚度保持一致,用于高端超薄手机,进一步巩固高端市场竞争力。
2022年,公司把握滤光片升级趋势,成功研发并量产旋涂滤光片。
旋涂滤光片采用半导体旋涂工艺,可有效解决鬼影和边缘色差问题,显著提高透光率,已连续两年实现大批量出货,进一步带动了公司业绩快速增长。
2023年至2024年,公司把握智能手机光学创新趋势,积极研发光学成型工艺,立项开发手机微棱镜等光学元件,优化产品结构,拓展新的增量市场。
2025年,公司逐步突破高精度棱镜冷加工技术壁垒,成功实现关键工艺自主可控,完成多个客户十余种样品的交付。
2、通信类光学元器件发展历程2017年,公司依托光学镀膜工艺技术积累,研发并量产GPON滤光片,进入光通信元件领域,积极拓展公司第二成长曲线。
2018年,公司TO管帽开始批量出货,光通信元件的产品种类进一步增加。
2020年至2021年,公司先后实现CWDM、CCWDM、LWDM等滤光片制备工艺突破,WDM滤光片产品线进一步丰富。
2022年,公司实现极窄带滤光片DWDM的制备工艺突破。
同年,公司非球管帽开始小批量出货,玻璃非球面产品线及其模具加工产线完成产品布局和技术储备。
2024年,公司完成隔离器产品线的搭建和布局,光隔离器实现批量出货;同时布局开发z-block组件,已向多个客户送样。
2025年,公司不断扩充产品类别,其中用于高速光模块的WDM滤光片、z-block组件已开始送样及少量出货,光组件产品已开始立项研发。
回顾公司发展历程,公司依靠光学镀膜技术起家,从红外截止滤光片开始,积极把握产品升级趋势,前瞻性布局新产品,驱动公司业绩不断增长,比如树脂滤光片、高强度超薄蓝玻璃滤光片、旋涂滤光片等产品均为公司业绩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公司依托光学镀膜技术,开发通信类滤光片系列产品,成功切入光通信器件赛道,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并受益于光通信行业的发展,带动公司业绩再上新台阶。
公司已形成了“技术引领、产品驱动”的稳健发展模式。
(五)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1、采购模式公司设立采购部,由采购部根据生产部门需求统一制定采购计划和实施采购相关物料,并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公司已建立了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采购供应商管理控制程序》《进料检验管制程序》等,并通过合格供应商名录对供应商实施有效管理。
对于新增供应商,公司采购部、品质部、技术研发部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审核小组对供应商进行基本信息调查、现场评定和考核,从资质、生产能力、技术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环保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对于考察评价合格的供应商,公司会要求其送交首批样品及有关的质量记录,对样品进行检测和试用;最终,经审核小组评定合格的供应商,由总经理审核签批后列入合格供应商目录。
此外,公司会定期对合格供应商进行现场评估和考核,以确保供应商持续满足公司供应商资格要求,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
2、生产模式公司的生产模式主要采取“以销定产、适量备货”的模式。
公司主要产品为成像类光学元器件和通信类光学元器件。
公司成像类光学元器件具有定制化特点,公司已实现多品种、多批次、定制化的柔性生产组织模式。
通信类光学元器件基本为标准化产品,公司会根据市场需求预测进行合理备货。
同时,公司生产经验不断积累和丰富,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服务反应能力,公司将镀膜中片(半成品)进行标准化处理,可满足不同客户的光谱指标,然后根据客户订单计划、市场情况等提前进行适量的生产备货,后续根据客户订单要求进行丝印、切割、组立和检验后发货,提高反应速度。
公司业务部在接到客户订单后,将订单信息反馈给资材部,由其根据客户订单要求、实际库存量以及当日产能,向各生产车间分解生产任务单。
公司品质部负责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
3、销售模式公司采用直销模式进行销售,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框架协议,客户根据需求对公司下订单的方式交货,相关协议中约定了质量标准、交货方式、结算方式等。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客户根据市场需求向公司下达订单,约定具体的产品规格、采购数量和采购单价,公司安排生产和销售。
4、研发模式公司的研发部负责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技术、工艺的改进和创新。
在项目立项阶段,由业务部负责人结合公司主营业务、主要产品、行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状况、上下游发展情况提出产品研发需求或生产工艺改进建议,研发部结合相关需求提出设计、开发方案,经研发部的负责人批准后立项,确定设计、开发计划。
在项目实施阶段,由公司研发部具体负责产品和工艺的设计、开发及实验,实验完成后协同技术部优化生产工艺,生产部负责进行工艺配套并实施中试生产,技术部负责生产线设备改造。
产品或工艺开发成功并进入市场后根据客户反馈由业务中心提出完善建议,研发部协同技术部具体实施改进措施。
(六)业绩驱动因素1、下游市场需求变动公司专业从事各类精密光学元组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可广泛地应用于消费类电子、车载光电、安防监控以及光通信信号传输、数据中心等多个应用终端领域中,下游市场需求是带动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2024年以来,智能手机出货量开始止跌回升,影像创新不断升级,带动公司成像类光学业务继续稳步增长;受AI需求带动,公司通信类光学业务也从电信市场逐步拓展至数通市场,带动公司业绩快速提升。
2、公司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能力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以行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工艺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创新,逐步构建起丰富的产品矩阵,并在光学设计、光学成膜、光学成型以及精密加工等方面积累了多项核心技术,形成了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
公司依靠光学镀膜技术起家,从红外截止滤光片开始,积极把握产品升级趋势,前瞻性布局树脂红外截止滤光片、超薄蓝玻璃红外截止滤光片以及旋涂滤光片等升级迭代产品,驱动公司业绩稳步增长。
同时,公司前瞻性布局玻璃冷加工、热压成型、模具设计等光学成型加工工艺,手机微棱镜、玻璃非球面等复杂光学元组件有望成为公司下一个业绩增长点。
另外,公司抓住数通市场发展机遇,积极开发WDM滤光片、z-block、光隔离器等光学元器件业务,成功实现从电信市场向数通市场的重要拓展,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带动公司业绩再上新台阶。
概述报告期内,公司紧密围绕战略发展目标,积极把握市场机遇,通过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市场开拓、提升产能利用率,实现了经营业绩的显著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628.99万元,同比增长42.2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068.40万元,同比增长107.35%。
业绩增长主要驱动因素如下:1、成像光学业务稳步增长:随着旋涂滤光片在国产品牌智能手机中渗透率持续提升,公司该类产品出货量实现大幅增长;同时,受益于滤光片行业集中度提高,公司普通红外截止滤光片订单需求增加,带动出货量稳步上升。
报告期内,成像类光学元器件实现营业收入25,146.40万元,同比增长22.54%。
2、通信光学业务快速放量:受AI算力需求持续攀升驱动,数通市场高速光模块需求显著增长,带动公司高速光模块WDM滤光片、光隔离器等通信类光学元器件销售收入快速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通信类光学元器件实现营业收入10,803.25万元,同比增长113.72%,成功实现从电信市场向数通市场的重要拓展。
3、运营效率持续优化:公司持续强化成本与费用管控,通过优化供应链体系、提升生产效率、加强库存管理等措施,有效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资产运营效率不断提高。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毛利率稳中有升,期间费用率稳中有降,推动公司净利润水平进一步提升。
4、研发创新巩固核心竞争力: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推进玻璃成型工艺研发,围绕手机微棱镜、光组件、转折棱镜、玻璃非球面等产品持续加大技术投入,相关成果为产品迭代与新市场拓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发行人前身东田光电系由高登华、谢云夫妇共同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东田光电成立于2009年7月24日,由自然人股东高登华、谢云出资设立,注册资本100.00万元,出资形式为货币出资,其中高登华出资55.00万元,谢云出资45.00万元。
东田光电于2009年7月24日在湖北省当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工商注册登记,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420582000009675号)。
2020年6月16日,东田有限通过股东会决议,同意以经天健所《审计报告》(天健深审[2020]956号)审计的截至2020年4月30日的公司净资产152,609,651.63元,按照1:0.35384394的比例进行折股,折合股份公司股本5,400.00万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余额人民币98,609,651.63元作为股本溢价全部计入股份公司的资本公积,将东田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
2020年5月29日,中瑞世联出具《资产评估报告》(中瑞评报字[2020]第000460号),根据该评估报告,以2020年4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东田有限净资产评估值为26,083.41万元。
2020年7月3日,发行人召开创立大会,同意湖北东田光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整体变更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审议通过《湖北东田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并选举了公司第一届董事会成员和第一届监事会成员。
2020年7月16日,天健所出具了《验资报告》(天健验[2020]3-59号),验证截至2020年7月3日发行人变更后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400.00万元。
2017年7月28日,经东田光电股东会决议,同意高登华将其持有的东田光电49.36%股权以1,592.10万元价格转让给昱登科技(系高登华、谢云夫妇持有100%股权的公司);同意谢云将其持有的东田光电40.39%股权以1,302.90万元价格转让给昱登科技。
同日,东田光电全体股东签署了修改后的公司章程。
2017年7月28日,高登华、谢云分别与昱登科技签订《股权转让合同》,约定上述股权转让事宜。
2017年7月28日,当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了《准予变更登记通知书》((当工商)登记内变字[2017]第923号),核准东田光电此次变更登记。
2017年12月22日,经东田光电股东会决议,同意合荣鑫将其持有的东田光电3.85%股权以831.6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高登华;同意合荣鑫将其持有的东田光电1.15%股权以248.40万元价格转让给谢云;同意和尔顺将其持有的东田光电2.00%股权以432.00万元价格转让给谢云。
2017年12月22日,合荣鑫与高登华、合荣鑫与谢云、和尔顺与谢云分别签订了《股权转让合同》,就上述股权转让事宜予以约定。
2017年12月28日,当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了《准予变更登记通知书》((当工商)登记内变字[2017]第1268号),核准此次工商变更登记。
2020年8月11日,发行人202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审议通过《关于同意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和股本的议案》等议案,同意公司新增股本600.00万股,股本由5,400.00万股增加至6,000.00万股,增资价格为16.67元/股,其中宜昌国投认购300.00万股,当阳同创认购120.00万股,国创高投认购60.00万股,恒翼创投认购78.00万股,德沃资本认购42.00万股。
本次增资均由货币资金完成认缴,增资金额合计10,000.00万元。
同日,发行人全体股东签署了修改后的公司章程。
2020年8月31日,宜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具了《准予变更登记通知书》((宜市市监)登记内变字[2020]第4529号),核准此次工商变更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