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东田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湖北
  • 成立日期: 2009-07-24
  • 组织形式: 中小微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205826917618954
  • 法定代表人: 高登华
  • 董事长: 高登华
  • 电话: 0769-22258070
  • 传真: 0769-22268939
  • 企业官网: www.doti-micro.com
  • 企业邮箱: dtw@doti-optical.com
  • 办公地址: 当阳市玉泉办事处长坂路南段188号及东莞市万江街道蚬涌工业路8号
  • 邮编: 444100,523040
  • 主营业务: 精密光电薄膜元件研发、生产和销售
  • 经营范围: 照相机及器材的研发制造;光通信元器件、光电材料、五金配件、光学配件、光学玻璃、太阳能产品生产销售;货物进出口业务(不含国家禁止、限制产品,需持证经营的持有效许可证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湖北东田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2009年10月,并于2022年5月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东田微专业从事光学薄膜、光学玻璃成型的开发及应用,产品涉及手机、5G基站、数据中心、5G通讯、光纤入户、安防、车载、智慧座仓、无人驾驶、激光雷达等多领域。公司拥有先进的镀膜设备,如:德国莱宝Helios800、日本Optorun、新加坡NanoFilm等,可实现紫外、可见光、近红外、远红外等截止滤光片以及最小0.8nm带宽的极窄带滤光片、超硬金属膜等薄膜的制造。公司致力于精密光学元器件的深度开发,于2020年5月成立成型事业部,该事业部成功拓展了公司的业务形态,将二大核心光学技术集为一体,成为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成膜与成型技术的企业。目前公司拥有三大事业部,IR事业部、光通讯事业部、(非球)成型事业部。多事业部的形成为实现我们伟大的光学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光学更加伟大!
  • 发展进程: 发行人前身东田光电系由高登华、谢云夫妇共同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东田光电成立于2009年7月24日,由自然人股东高登华、谢云出资设立,注册资本100.00万元,出资形式为货币出资,其中高登华出资55.00万元,谢云出资45.00万元。东田光电于2009年7月24日在湖北省当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工商注册登记,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420582000009675号)。 2020年6月16日,东田有限通过股东会决议,同意以经天健所《审计报告》(天健深审[2020]956号)审计的截至2020年4月30日的公司净资产152,609,651.63元,按照1:0.35384394的比例进行折股,折合股份公司股本5,400.00万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余额人民币98,609,651.63元作为股本溢价全部计入股份公司的资本公积,将东田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2020年5月29日,中瑞世联出具《资产评估报告》(中瑞评报字[2020]第000460号),根据该评估报告,以2020年4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东田有限净资产评估值为26,083.41万元。2020年7月3日,发行人召开创立大会,同意湖北东田光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整体变更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审议通过《湖北东田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并选举了公司第一届董事会成员和第一届监事会成员。2020年7月16日,天健所出具了《验资报告》(天健验[2020]3-59号),验证截至2020年7月3日发行人变更后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400.00万元。 2017年7月28日,经东田光电股东会决议,同意高登华将其持有的东田光电49.36%股权以1,592.10万元价格转让给昱登科技(系高登华、谢云夫妇持有100%股权的公司);同意谢云将其持有的东田光电40.39%股权以1,302.90万元价格转让给昱登科技。同日,东田光电全体股东签署了修改后的公司章程。2017年7月28日,高登华、谢云分别与昱登科技签订《股权转让合同》,约定上述股权转让事宜。2017年7月28日,当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了《准予变更登记通知书》((当工商)登记内变字[2017]第923号),核准东田光电此次变更登记。2017年12月22日,经东田光电股东会决议,同意合荣鑫将其持有的东田光电3.85%股权以831.6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高登华;同意合荣鑫将其持有的东田光电1.15%股权以248.40万元价格转让给谢云;同意和尔顺将其持有的东田光电2.00%股权以432.00万元价格转让给谢云。2017年12月22日,合荣鑫与高登华、合荣鑫与谢云、和尔顺与谢云分别签订了《股权转让合同》,就上述股权转让事宜予以约定。2017年12月28日,当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了《准予变更登记通知书》((当工商)登记内变字[2017]第1268号),核准此次工商变更登记。2020年8月11日,发行人202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审议通过《关于同意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和股本的议案》等议案,同意公司新增股本600.00万股,股本由5,400.00万股增加至6,000.00万股,增资价格为16.67元/股,其中宜昌国投认购300.00万股,当阳同创认购120.00万股,国创高投认购60.00万股,恒翼创投认购78.00万股,德沃资本认购42.00万股。本次增资均由货币资金完成认缴,增资金额合计10,000.00万元。同日,发行人全体股东签署了修改后的公司章程。2020年8月31日,宜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具了《准予变更登记通知书》((宜市市监)登记内变字[2020]第4529号),核准此次工商变更登记。
  • 商业规划: (一)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及主要产品公司秉承“让光学更伟大”的创业梦想,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光学赛道,专业从事各类精密光学元器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以行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工艺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创新,逐步构建起丰富的产品矩阵,并在光学设计、光学成膜、光学成型以及精密加工等方面积累了多项核心技术,形成了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目前,公司产品种类已从成立初期的单一红外截止滤光片逐步拓展至各类光学元器件,可广泛地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安防监控、光通信信号传输等多个应用终端领域中。公司产品按应用领域可以分为成像类光学元器件以及通信类光学元器件,其中成像类光学元器件主要包括应用于摄像头模组的各类红外截止滤光片、棱镜等,以及用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模组的生物识别滤光片;通信类光学元器件包括应用于接入网传输设备的各类GPON滤光片、TO管帽,应用于波分复用器件的WDM滤光片及组件,如CWDM/DWDM/LWDM/MWDM/CCWDM、z-block组件,以及应用于光模块的光隔离器组件等。在核心技术方面,公司已具备膜系设计、光路设计的光学设计能力,拥有成熟的真空蒸发镀膜、磁控溅射镀膜、半导体旋涂等成膜工艺,突破了玻璃冷加工、模具制造、多模多穴热压一体化等成型工艺,同时在切割、丝印、贴合、焊接、组装等精密加工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制造经验。公司拥有德国莱宝、日本光驰等先进镀膜设备,可实现紫外、可见光、近红外、远红外等截止滤光片以及最小0.8nm带宽的极窄带滤光片、超硬金属膜等薄膜的制造。公司各类产品和各项核心技术均是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针对行业发展方向以及市场需求通过自主研发而逐步形成的,再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而日臻成熟和完善,最终形成规模化制造能力,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变化。(二)公司业务发展历程1、成像类光学元器件发展历程2010年,公司开始生产白玻璃红外截止滤光片,正式进入红外截止滤光片行业。2014年,公司成功量产蓝玻璃红外截止滤光片,该产品可以额外吸收红外线,能更有效地消除色偏,提高成像质量,主要用于中高像素的摄像。凭借该产品,公司逐步进入国内主流安卓手机厂商。2018年,公司成功量产树脂红外截止滤光片,该产品具有更薄、韧性更强的优点,能够满足智能手机轻薄的要求。凭借该产品,公司进入附加值更高的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同年,公司成功研发出屏下指纹识别模组用滤光片和3DToF镜头模组用滤光片等生物识别滤光片,进一步丰富产品线。2020年,公司在行业内首次成功量产厚度为0.11mm的高强度超薄蓝玻璃红外截止滤光片,在保持玻璃基材良好的光学指标下,实现了与树脂红外截止滤光片厚度保持一致,用于高端超薄手机,进一步巩固高端市场竞争力。2022年,公司把握滤光片升级趋势,成功研发并量产旋涂滤光片。旋涂滤光片采用半导体旋涂工艺,可有效解决鬼影和边缘色差问题,显著提高透光率,已连续两年实现大批量出货,进一步带动了公司业绩快速增长。2023年以来,公司把握智能手机光学创新趋势,积极研发光学成型工艺,立项开发手机微棱镜等光学元件,优化产品结构,拓展新的增量市场。2、通信类光学元器件发展历程2017年,公司依托光学镀膜工艺技术积累,研发并量产GPON滤光片,进入光通信元件领域,积极拓展公司第二成长曲线。2018年,公司TO管帽开始批量出货,光通信元件的产品种类进一步增加。2020年至2021年,公司先后实现CWDM、CCWDM、LWDM等滤光片制备工艺突破,WDM滤光片产品线进一步丰富。2022年,公司实现极窄带滤光片DWDM的制备工艺突破。同年,公司非球管帽开始小批量出货,玻璃非球面产品线及其模具加工产线完成产品布局和技术储备。2024年,公司完成隔离器产品线的搭建和布局,光隔离器实现批量出货;同时布局开发z-block组件,已向多个客户送样。回顾公司发展历程,公司依靠光学镀膜技术起家,从红外截止滤光片开始,积极把握产品升级趋势,前瞻性布局新产品,驱动公司业绩不断增长,比如树脂滤光片、高强度超薄蓝玻璃滤光片、旋涂滤光片等产品均为公司业绩增长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公司依托光学镀膜技术,开发通信类滤光片系列产品,成功切入光通信器件赛道,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并受益于光通信行业的发展,带动公司业绩再上新台阶。公司已形成了“技术引领、产品驱动”的稳健发展模式。(三)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1、采购模式公司设立采购部,由采购部根据生产部门需求统一制定采购计划和实施采购相关物料,并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公司已建立了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采购供应商管理控制程序》《进料检验管制程序》等,并通过合格供应商名录对供应商实施有效管理。对于新增供应商,公司采购部、品质部、技术研发部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审核小组对供应商进行基本信息调查、现场评定和考核,从资质、生产能力、技术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环保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对于考察评价合格的供应商,公司会要求其送交首批样品及有关的质量记录,对样品进行检测和试用;最终,经审核小组评定合格的供应商,由总经理审核签批后列入合格供应商目录。此外,公司会定期对合格供应商进行现场评估和考核,以确保供应商持续满足公司供应商资格要求,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2、生产模式公司的生产模式主要采取“以销定产、适量备货”的模式。公司主要产品为成像类光学元器件和通信类光学元器件。公司成像类光学元器件具有定制化特点,公司已实现多品种、多批次、定制化的柔性生产组织模式。通信类光学元器件基本为标准化产品,公司会根据市场需求预测进行合理备货。同时,公司生产经验不断积累和丰富,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服务反应能力,公司将镀膜中片(半成品)进行标准化处理,可满足不同客户的光谱指标,然后根据客户订单计划、市场情况等提前进行适量的生产备货,后续根据客户订单要求进行丝印、切割、组立和检验后发货,提高反应速度。公司业务部在接到客户订单后,将订单信息反馈给资材部,由其根据客户订单要求、实际库存量以及当日产能,向各生产车间分解生产任务单。公司品质部负责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3、销售模式公司采用直销模式进行销售,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框架协议,客户根据需求对公司下订单的方式交货,相关协议中约定了质量标准、交货方式、结算方式等。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客户根据市场需求向公司下达订单,约定具体的产品规格、采购数量和采购单价,公司安排生产和销售。4、研发模式公司的研发部负责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技术、工艺的改进和创新。在项目立项阶段,由业务部负责人结合公司主营业务、主要产品、行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状况、上下游发展情况提出产品研发需求或生产工艺改进建议,研发部结合相关需求提出设计、开发方案,经研发部的负责人批准后立项,确定设计、开发计划。在项目实施阶段,由公司研发部具体负责产品和工艺的设计、开发及实验,实验完成后协同技术部优化生产工艺,生产部负责进行工艺配套并实施中试生产,技术部负责生产线设备改造。产品或工艺开发成功并进入市场后根据客户反馈由业务中心提出完善建议,研发部协同技术部具体实施改进措施。1、概述报告期内,公司围绕自身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加大研发投入,夯实业务基本盘,推进客户结构升级,提升产能,扩大市场份额,并加强内部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盈利能力。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700.65万元,较上年增长69.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81.94万元,较上年增长271.02%,经营业绩稳步增长。分业务板块来看,2024年公司成像类光学元器件产品实现收入45,947.35万元,同比增长65.10%,主要系公司抓住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回暖以及国产品牌智能手机市占率提升的市场机遇,积极扩大产能,加大客户开发力度,成功抢占市场份额,带动公司红外截止滤光片出货量大幅增加,再创新高。根据潮电智库统计,2024年公司红外截止滤光片出货量居国内第一,尤其是用于高端智能手机的旋涂滤光片产品在本报告期内实现了大批量出货,为成像类光学元件板块带来了较大的业绩增量。2024年公司通信类光学元器件产品收入12,399.37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01.65%,主要系公司不断加强客户开发,主要产品GPON滤光片、管帽出货量均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则受益于新产品销售带来的业绩增量,如用于高速光模块的WDM滤光片、激光雷达光学元器件、光隔离器等均已实现批量出货。在研发发面,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开发了激光雷达光学元器件、Z-Block波分复用组件、光隔离器组件以及手机微棱镜等,重点布局玻璃冷加工工艺,进一步提升模具加工能力以及热压成型工艺。2024年研发费用3,805.83万元,同比增长16.20%。在知识产权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共申请11项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2件外观设计。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已累计取得10项发明专利、10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2024年,公司实施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覆盖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核心人员共计76人,实现核心团队与公司利益的深度绑定。在募投项目建设方面,公司持续推荐南昌光学生产基地建设,主要产品产能均大幅增加,有力支撑了公司的产品交付和市场份额提升。在内部管理方面,公司先后升级ERP、OA、MES等系统,推动公司数字化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公司集团化管理水平。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