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会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会通股份
- 企业英文名: Orinko Advanced Plastics Co.,LTD.
- 实际控制人: 何倩嫦
- 上市代码: 688219.SH
- 注册资本: 47775.046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0-11-18
- 大股东: 何倩嫦
- 持股比例: 29.42%
- 董秘: 张辰辰
- 董秘电话: 0551-65771661
- 所属行业: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赵静娴、杨婷伊
- 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柏堰科技园芦花路2号
- 概念板块: 塑料制品 安徽板块 专精特新 融资融券 预盈预增 股权激励 转债标的 DeepSeek概念 低空经济 PEEK材料概念 飞行汽车(eVTOL) 小米汽车 液冷概念 毫米波概念 科创板做市股 机器人概念 储能 华为汽车 口罩 降解塑料 华为概念 富士康 小米概念 新能源车 无人驾驶 5G概念 充电桩 智能穿戴 锂电池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安徽
- 成立日期: 2008-07-31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40100677597662Y
- 法定代表人: 李健益
- 董事长: 李健益
- 电话: 0551-65771661
- 传真: 0551-65771627
- 企业官网: www.orinko.com.cn
- 企业邮箱: investor@orinko.com.cn
- 办公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柏堰科技园长宁大道与宁西路交口西北角办公楼
- 邮编: 231202
- 主营业务: 高分子改性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 经营范围: 塑料及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加工、制造、销售,技术服务、技术转让;设备租赁、厂房租赁;货物或技术进出口(国家禁止或涉及行政审批的货物和技术进出口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会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会通股份)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较早在科创板上市的改性材料公司,是国内规模较大、客户覆盖较广的新材料企业之一。作为一家全球化运营的新材料公司,会通股份拥有中国合肥、安庆、佛山、重庆、芜湖、潍坊及泰国春武里府七大生产基地,并设有上海全球研发中心,形成强大的生产运营网络及技术服务体系,为全球客户提供更精准、更便利、更及时的专业服务及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产品业务主要包括改性新材料、特种工程材料、环保高性能PCR材料及多功能膜材等产业集群,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新能源、消费电子、电子电气、AI、医疗、轨道交通、家居建材、安防等诸多国家支柱性产业和新兴行业。会通股份秉承“创新材料,成就客户,为人类创造绿色生活”的使命,以良好的口碑、持续的创新、稳定的品质和优质的服务,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卓越的服务,为人类创造绿色生活。
- 商业规划: 会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际化高分子改性材料企业,秉持“创新材料,成就客户,为人类创造绿色生活”的使命,践行“成为全球新材料行业领导者”发展愿景,坚守“客户第一,开放学习,变革创新,协作奋进,诚信务实”的核心价值观。公司紧握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2024年,公司锚定“客户第一、产品领先、精益驱动、全球布局”四大战略主轴,依靠组织强大和核心价值观牵引驱动公司战略实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8,772.57万元,同比增长13.81%,净利润20,017.89万元,同比增长40.9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405.46万元,同比增长32.0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6,968.24万元,同比增长45.99%,盈利能力显著提升。1、客户第一,始终把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首要任务。2024年,公司坚定不移地秉持“客户第一”、“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将为客户创造价值置于首要位置,全力通过差异化创新、及时且可靠的交付以及稳定的供应安全,切实达成这一重要目标。同时,公司在质量与成本管控方面保持着高度的严谨性,严格确保业务运营在合规及风险可控的底线之上稳健推进。为更好地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公司规划并实施了四条行之有效的价值创造路径:①洞悉场景、匹配客户竞争力要求,用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客户携手对应用场景进行洞察,从创新项目到创新产品,建立创新机制与创新平台,构建价值行业、价值客户创新的生态,让创新材料成为客户竞争力的有力体现。②会通“铁三角组织”竭诚服务,用专业为客户创造价值。建立会通“铁三角组织”,从材料能力的工艺与工程专家,到材料场景专家,深度理解客户应用场景,做到从业务人员向客户代表转身,用专业为客户创造价值,成为客户身边的材料专家。③积极打造品质“名片”,通过品质为客户创造价值。公司致力于实现从对标标杆到成为标杆的跨越,构建高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涵盖质量流程、质量文化和质量标准,形成完整的质量闭环,从而实现从符合客户期望到超越客户期望,为客户带来价值。④驱动前中后台协同提升效率,用时间为客户创造价值。用协同和柔性的方式,成为响应更快、交期更优的高效新材料专家。2、产品领先,在每个触点敏锐地把握客户期待。2024年,公司坚定实施“产品领先”的核心战略,为切实达成这一战略目标,全面推进以下三大战略举措:①AI融合助力,突破高分子材料研发痛点与技术边界。在破解高分子材料领域的行业秘密上,公司以材料产品生产制造技术创新升级为基础,积极推动材料与AI技术融合,在材料配方环节,借助AI算法进行选型和配色,大幅提升研发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持续进行材料工艺迭代创新、材料配方创新迭代及核心技术创新,并基于材料技术及配方工艺组合形成的能力边界,通过对客户场景的理解,面向客户痛点,驱动材料的持续创新。②围绕客户流程变革,精准洞察并响应客户需求。公司紧密围绕客户流程,在与客户接触的每一个触点上敏锐捕捉客户期待。基于与客户界面的良好匹配,完善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报告期内,公司深入开展集成产品开发流程(IPD)、线索到现金(LTC)、市场到客户关系流程(MCR)以及问题到解决流程(ITR)等变革项目。通过变革,推动关键业务流程之间的高效协同运作,使与客户接触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更能精确洞察客户需求,并迅速做出响应、提供专业解决方案。③构建三级研发体系,从组织上保障产品领先。公司构建了完善的三级研发体系,从组织架构层面为实现产品领先提供有力保障。其中,第三级为分行业事业部解决方案开发部,主要承担基于市场需求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开发任务,并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动技术成果实现商业化转化;第二级是研发中心,重点聚焦于技术积累、产品平台搭建以及共性技术的研究,致力于攻克中短周期的技术难题,为公司核心技术实力的提升提供坚实支撑;第一级为中央研究院,作为公司研发体系的核心力量,专注于前沿技术的研发和颠覆性创新,积极开展长期的前瞻性技术探索,助力公司在行业内确立技术领先地位。通过以上战略举措的有效实施,公司在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报告期内,公司拥有三项全球创新、八项国内创新以及十七项国内先进的技术成果,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领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显著的优势地位。3、导入精益管理体系,构建会通全价值链领先的效率成本优势2024年,公司紧紧围绕“精益创收,高效运营,数智赋能”的精益主轴开展各项工作。通过精益化、柔性化、自动化、高效化、数字化及透明化的实施路径,努力达成绿色安全、品质稳定、准时交付、周期更短以及成本领先的精益目标。同时,以客户为导向进行生产资源配置,实现精准运营,有效降本增效,打造出敏捷零浪费的价值链,持续为市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切实保障客户满意度的长效提升。公司的OBS精益运营体系,为从战略到落地的闭环提供了完整的路径和工具支持。该体系涵盖战略规划、战略部署,以及价值流识别系统,还包括精益方法论、数字智能系统和核心指标管理系统的实现,成功打通了全流程的落地闭环。报告期内,OBS精益改善的实施对公司提质增效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制造费用率同比下降,整体制造效率大幅提升,成本竞争力不断夯实,存货周转率稳定提高。此外,全年精益标杆线的人均产出同比提升显著,质量管控效果显著,损耗率降低幅度明显。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公司创新构建了“精益三级”改善机制,通过改善周、自主提案的阶梯式推进方式,深度激发了基层的创新改善能力。4、实施“链动全球”战略,精准布局海外,应对全球挑战。海外布局作为公司的重要战略布局,高国际化程度对企业更好的分配资源、整合供应链、提升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面对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环境,依托行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特性,在海外布局小规模工厂,打造“多基地、小规模、LocalForLocal”的会通海外布局。2024年,公司坚定围绕“本土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主要路线稳健前行,自始至终秉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将研发、销售、供应链以及制造等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有机整合,紧密围绕客户需求创造价值。在市场和研发领域,公司对海外各个国家及地区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洞察分析,精准定位不同行业与客户的需求点和痛点,在此基础上精心建立了“一国一策”的推广模式,为客户提供契合其实际情况的精准产品服务解决方案。在供应链和制造端,公司积极主动地将供应和生产制造环节嫁接到海外当地,凭借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实现产品的高品质柔性交付,与海外客户建立起深度绑定的合作关系,携手共同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挑战。目前,公司已成功在海外建设了泰国工厂,以此为核心枢纽,建立起了辐射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商业布局。这一布局充分考虑了东南亚地区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以及对各类材料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展望未来三年,公司将进一步拓展业务版图,逐步向欧洲、北美洲、中东与北非等市场进军,不断完善会通的全球化布局,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已累计服务海外优质客户30余家,海外销量突破17,000吨,较上年同期增幅达178.39%。5、聚焦人才、干部与流程,以组织赋能激发企业活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公司深刻认识到组织赋能是实现战略目标、激发企业活力的关键所在。基于此,2024年,公司从人才、干部、流程等多方面发力,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①人才强企,打造精英团队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离不开充满活力的组织,公司高度重视组织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自我更新能力,以快速应对外界环境变化。面对人才的密度与厚度问题、干部队伍的激活问题、流程机制的运作问题,公司建立了科学的人才治理体系。在增强人才密度与厚度方面,以引进与培养为抓手,增强公司人才沃壤。在领军人才培养方面,以公司目标为导向,择高而立,寻找能从客户和业务视角出发,并对应用场景有深刻理解的行业技术专家,打破技术与营销的部门壁垒,培养公司复合型管理人才。在储备人才培养方面,公司高度重视应届毕业生的引进与培养,优化公司整体人员结构。同时,公司在关注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外,更高度重视人才的底层素质,是否具有相关的使命感、好奇心及学习能力,是否有着诚信、自律与韧性的价值观,是否有着目标感与同理心的性格特质,以及是否具备对行业热爱的动机等。通过对领军人才及储备人才的复合培养,及“用人所长,避人所短;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德才兼备,岗才匹配;大胆启用,充分授权”的用人准则,强化公司人才密度与厚度的护城河。②激活干部,强化团队领导力在干部队伍的激活方面,公司将其作为首要任务,打造会通干部基本画像,要求建立以客户作为第一上级的理念,从业务条线稳步实干,具备终生学习自我成长的能力以及诚实守信使命必达的基本素质。根据干部基本画像,建立干部资源池,对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建立任用选拔机制;对干部的评价、培养及转身,赋能培育培养机制;对干部晋升、干部轮岗、干部淘汰树立发展激活机制,通过立体的干部激活机制,始终保持会通干部群体避免熵增,保持活力。在员工长期学习与发展方面,构建分层分类全员培养体系,在毕业生培养中,创新打造“会通星”毕业生计划。通过“文化-业务-实践”三维培养体系,开展跨基地轮岗实战与横向PK机制;在专业能力建设上,营销体系通过LTC流程管理建设、强化铁三角体系运作,为客户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带来良好的品牌口碑,制造体系通过精益改善周、OBS系统深度实训,完成制造体系核心干部精益能力认证,支撑标杆工厂建设;管理团队通过开展战略规划与解码、变革、数字化流程建设等专项特训,实现高管经营思维升级与战略落地能力跃迁;在知识生态方面,建立认证讲师团队,搭建“通识课程+专业工坊+高管讲堂”三级知识共享平台,全年开展制造、研发等专题知识赋能培训,实现关键岗位经验传承覆盖。通过系统的分层分级人才培养体系为“客户第一、产品领先、精益驱动、全球布局”战略落地提供核心人才保障。③优化流程,提升组织协同效率在流程与机制建设方面,公司基于客户价值旅程构建围绕客户价值创造的治理架构、分授权体系及激励体系。面对客户需求,公司建立以事业部、特材、膜材为主的业务前台作为客户价值的创造主体;根据前台反馈的客户需求,公司建立以大营销体系、大研发体系、大供应链体系为主的业务中台作为价值创造的使能主体,为前台工作提供支撑,保障业务效率与质量;为有效服务公司前台与中台部门,公司建立以战略、人力、IT、财务、投资、证券为主的后台支撑,作为价值创造的支撑主体,建机制、建流程、建标准、建规则,为公司组织能力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通过数字化实现业务效率和质量保障。通过前、中、后台的权责体系的划分,构建面向客户、高效协同、快速响应、精简高效、功能齐备、专业强大的治理架构。在激励机制端,通过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一体化机制,遵循战略匹配、业绩导向、公平、利益共享四大原则,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结果为导向”的经营目标责任制,同步完善涵盖短中长期的激励政策体系,包括提成奖金、超额贡献奖、利润分享奖、员工持股、荣誉激励等激励体系,打造业内有竞争力的激励牵引机制,以实现客户满意、公司发展与员工幸福的共赢。同时,通过数字化赋能,公司构建起让客户更满意,运营更高效的流程化数字体系。在应用层和数据层通过对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让营销端经营目标达成的反馈更加清晰,让生产作业的现场管控更加及时。在业务管理层和设备层方面,在数字化工具的加持下,让数据反馈更加及时,对经营分析决策更加高效。报告期内,公司梳理了多个维度的工作应用场景使用人工智能代理进行替代,内部管理效能有效提升。6、打造生态共同体,合力共筑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与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公司深刻认识到,唯有构建良好的生态体系,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公司积极践行“生态共赢”理念,通过构建创新生态、发起生态倡议、持续研发投入等一系列举措,携手各方共创发展未来。①构建创新生态,凝聚发展合力公司深入剖析国外顶尖新材料企业的成功要素,积极构建创新生态价值链,有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在供应链上游,公司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摒弃单纯的价格竞争模式,注重与供应商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在同行合作方面,公司秉持开放共赢的理念,积极与同行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市场合作等活动。在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市场拓展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市场规范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和低端内卷。在产学研合作上,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建立了深度战略合作关系。借助高校的技术积累、人才资源、科研设备等优势,结合公司的应用场景和产业化经验,共同开展新材料前沿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通过产学研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公司高度重视与客户的合作,将客户作为创新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和应用场景,与客户共同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在合作过程中,注重与客户保持良好沟通,确保产品研发方向与客户需求紧密契合,实现互利共赢。②发起生态倡议,引领行业发展为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公司发起多项生态联盟倡议,积极引领行业绿色、创新发展潮流。在打造循环再生产业链方面,公司充分发挥自身在材料领域的优势,与家电、汽车、电动车等行业的主机厂合作,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回收拆解体系。公司在安徽、广东等地拥有参股或联营的拆解材料深加工厂,通过与主机厂的紧密合作,实现家电端到端循环、汽车“CarToCar”循环模式的全价值链回收拆解,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在AI与新材料产业结合生态链建设上,公司与国内知名科技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探索AI技术在新材料研发、生产、应用等环节的创新应用,通过AI技术提升材料研发效率、优化生产工艺、拓展产品应用场景,推动新材料产业智能化升级。针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材料需求变化,公司发起成立面向新兴产业的材料创新联盟。联盟汇聚了行业内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各方力量,共同开展新兴产业材料的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推广等工作,加速新兴产业材料的创新和产业化进程,为公司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抢占先机。③持续研发投入,强化科研实力公司始终将研发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科研实力。近年来,公司每年投入不低于营收4%的资金用于创新研发,确保在技术创新上的领先地位。公司拥有一支由博士领军的数量达几百名的专业研发技术人员组成的高素质研发团队,具备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公司鼓励研发团队与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不断拓宽研发视野,提升研发水平。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