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全称: 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简称: 华恒生物
- 企业英文名: Anhui Huaheng Biotechnology Co.,Ltd.
- 实际控制人: 郭恒华
- 上市代码: 688639.SH
- 注册资本: 24972.3997 万元
- 上市日期: 2021-04-22
- 大股东: 郭恒华
- 持股比例: 18.11%
- 董秘: 邓先河
- 董秘电话: 0551-65689046
- 所属行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会计师事务所: 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注册会计师: 熊延森、何善泉
- 律师事务所: 安徽天禾律师事务所
- 注册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双凤工业区
- 概念板块: 化学制品 安徽板块 沪股通 上证380 融资融券 预亏预减 合成生物 基金重仓 维生素 化工原料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安徽
- 成立日期: 2005-04-13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340100772825344H
- 法定代表人: 郭恒华
- 董事长: 郭恒华
- 电话: 0551-65689046
- 传真: 0551-65689468
- 企业官网: www.huahengbio.com
- 企业邮箱: ahb@ehuaheng.com
- 办公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长安路197号
- 邮编: 231031
- 主营业务: 从事生物基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
- 经营范围: 生物工程技术开发、转让;精细化工产品(除危险品)、工业设备、仪器仪表生产、销售;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在许可证有效期内经营)
- 企业简介: 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合成生物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价值创造,主要产品包括氨基酸、维生素和生物基材料单体等,广泛应用于中间体、动物营养、日化护理、植物营养和功能食品与营养等领域。于2021年登陆科创板上市(股票代码:688639.SH),拥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合肥研究院,高质量交付能力的长丰、秦皇岛、巴彦淖尔、赤峰四大生产基地。华恒生物将“绿色智造,低碳先行”的理念贯彻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让更低碳、可持续的合成生物产品惠及全人类。华恒生物坚持“以可再生生物资源替代不可再生石化资源,以绿色清洁的生物制造工艺替代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艺”的发展路径,在未来绿色产业布局方面大力做“加法”,加速摆脱由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为主要燃料和原料的传统能源和工业体系,快速培育形成低碳、“零”碳排放的工业生物技术体系和产业布局,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高速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绿色制造的产业典范。
- 商业规划: 2024年,公司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等不利影响,保持定力,攻坚克难,继续夯实组织管理能力,业务得到持续发展。生物基丁二酸、1,3-丙二醇等重大项目取得关键进展,生物基材料、生物刺激素、丙氨酸系列产品等和下游客户深化战略合作,上述合作有助于拉动业务高质量增长,巩固市场竞争优势。公司苦练内功,多方位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数字化转型提速,SAP系统全面上线并实现稳定运行,全方位提升公司管理效率,为全球化打好运营基础;AI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完成,并牵头设立合肥市人工智能驱动生物制造研发及中试示范基地项目,“生物+AI”战略稳步推进;卓越制造项目在四大生产基地全面推进。公司再融资项目按期募资,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需求,并引入一批国有资本、产业基金等耐心资本。总体而言,公司2024年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及竞争形势的变化,多个项目按计划推进,核心产品产销量延续增长的态势,公司总资产同比增加10.19亿元,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加2.40亿元。另一方面,伴随公司经营规模扩大,相关费用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同时,受市场竞争加剧影响,缬氨酸产品市场价格较去年同期下滑,对公司利润产生影响,公司归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减少2.61亿元。公司报告期内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如下:(一)持续丰富产品矩阵,综合竞争能力日益增强报告期内,公司基于生物制造全产业链能力,在新产品布局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从实验室分子研发/菌种改造,到中试阶段的参数优化/菌种优化,再到工厂的规模化低成本生产,公司1,3-丙二醇、丁二酸、色氨酸、精氨酸等一系列新产品取得关键突破,未来将进一步丰富公司的产品矩阵,不仅为现有客户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也凭借新产品的独特性能,为开拓更广阔的新兴市场空间提供有力支撑。公司凭借在行业内树立的标杆形象,继续在生物基新材料、动物营养、功能食品营养、日化护理、植物营养等多个下游市场深耕细作,深化以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为代表的客户战略合作,为新产品顺利推向市场搭建了稳固桥梁。在上述新产品正式投放市场后,公司客户结构将迎来进一步优化升级,增强公司综合竞争能力。产品矩阵不断丰富,为公司未来稳健增长提供了保障。公司五大业务上下游产业链、竞争格局、行业生态、周期轮动各不相同。在面对行业周期波动时,能够有效分散了市场风险使得公司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能够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基。(二)多领域开展战略合作,新产品、新应用推广全面提速报告期内,由公司牵头的“生物基聚酯纺织产业联盟”在安徽合肥正式成立。联盟成员由理事长单位华恒生物,副理事长单位东华大学、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以及下游企业等理事单位组成。将进一步加速原材料国产替代和核心材料产业破局,通过构建完整的生物基聚酯产业链“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实现“产业互融、信息共享、合作共赢、技术突破、共同开发”。我国生物基PTT纤维产业已构建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产业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加速原料到终端产品的转化路径。同时,公司与东华大学共建“生物基化学纤维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是公司与东华大学深化产学研合作,共享科研资源,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1,3-丙二醇、生物基单体等新材料创新项目,拉通“切片-纺丝-染整-成衣-终端”的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建立原料-聚合物-面料-品牌应用的全产业链企业战略联盟,推动1,3-丙二醇——PTT纤维产业快速发展。2024年,公司与巴斯夫农业解决方案业务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巴斯夫在农业解决方案的创新基因与公司在合成生物领域的技术创新实力相结合,在植物营养这一重要市场共同发力深化合作。双方将联手开发生物刺激素类产品。这些产品将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公司与巴斯夫还将共同成立作物营养应用研发研究院,该研究院将成为双方合作的创新基地,并为新品研发、配方开发、生测实验和田间试验提供支持,同时在作用机理研究和数字化农业应用等多领域开展紧密的创新协作,以科学有效的产品解决方案为全球种植者带来可持续的增值收益。(三)打造高效开放式研发体系,“生物+AI”战略稳步推进公司始终将技术创新与研发工作视作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设高通量等关键平台,持续推进华恒研究院合成生物平台的升级建设。同时,公司成立AI数字化实验室,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深度探索AI技术在合成生物领域及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路径。公司积极拓展对外研发合作版图,携手国内知名高校及地方政府,共同参与设立合肥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研究院将致力于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各领域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探索“政-校-企”多方合作共同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孵化、布局与升级的新路径、新模式。公司还牵头建设合肥市人工智能驱动生物制造研发及中试示范基地项目,构建AI驱动生物制造创新研发平台和中试示范基地的实验基础配套和公共辅助配套等设施。整体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集研发、试验、试产、检测和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平台,可进行柔性、模块化技术创新的产品创制。通过“生物+AI”战略稳步推进,公司将深度整合自主培育的菌株平台、成熟可靠的工艺放大体系以及强大的大规模生产能力,打通从前沿技术到实际产品的转化通道,实现高价值成果的快速落地,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四)持续推进生产基地卓越制造项目,建设全球一流生物制造能力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生产基地卓越制造能力,加强日常管理工作,持续优化工艺流程,降低制造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缩短公司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周期,实现建立全球一流生物制造能力的目标,赋能公司在合成生物行业的快速布局,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抗风险能力,推动公司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五)深化数字化转型,提升管理效率公司持续优化数字化项目建设,打造强有力的底层数据处理能力,实现和加强业财融合,规范数据资产管理,整合公司的主要业务流程,减少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提高运营效率,实现公司管理流程的标准化、自动化,为公司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的数字技术基础。报告期内,公司与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合作,SAP系统全面上线并实现稳定运行,有助于公司向全数据、全链接、全绿色的新型企业转型。SAP系统上线是公司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节点,将在财务、采购、供应链、制造等全方位赋能。目前,公司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布局,数字化转型的建设有助于提升业务效率和创新能力,满足不同地域市场的特定需求,提升公司对国际市场的洞察力,更好地服务国际客户,为全球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价值。(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组织能力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组织能力。通过外部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关键岗位人才建设,核心岗位人才满足率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加强内部培训学习力度,包括在线培训、研讨会、工作坊以及跨部门轮岗等多种形式,提升了员工的专业技能和领导力,增强团队整体素质和协作能力。此外,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公司长远发展,公司持续优化组织和流程,提高运营效率。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
总资产(亿元) |
净资产(亿元) |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利润(万元) |
资本公积(万元) |
未分配利润(亿元) |
每股净资产(元) |
基本每股收益(元) |
稀释每股收益(元) |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
企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