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介绍
  • 注册地: 湖北
  • 成立日期: 1994-07-02
  • 组织形式: 大型民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420600706893517D
  • 法定代表人: 刘长来
  • 董事长: 刘长来
  • 电话: 0710-3342879,0710-3340127
  • 传真: 0710-3344151
  • 企业官网: www.chinacamel.com
  • 企业邮箱: ir@chinacamel.com
  • 办公地址: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汉江北路65号
  • 邮编: 441057
  • 主营业务: 汽车低压电池业务、回收业务和储能业务
  • 经营范围: 企业管理、电池制造、电池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企业管理咨询。(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 企业简介: 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80年,专业从事先进电池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回收和服务。在武汉和襄阳设有管理中心,在湖北襄阳、广西梧州、江苏扬州、江西宜春、安徽阜阳、美国密歇根、马来西亚关丹等建立全球八大生产基地,在美国安娜堡、马来西亚关丹、德国慕尼黑、印尼雅加达建立4大海外办事处,在美国密歇根、武汉和襄阳建有研发中心,形成了铅酸、新能源两大循环产业链销售体系。到2022年,初步完成了全球“8+4+3+2”布局。在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规划中,集团业务横跨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优势产业(节能环保)和特色产业(服务+现代物流)三大产业。(1)产品、服务交付方式。我们研发、生产和销售铅酸蓄电池、再生铅产品和低压锂离子电池,同时开展物流配送和回收等服务。(2)技术和设备。集团拥有世界先进的蓄电池生产线和技术工艺、世界先进的废旧电池回收再生系统,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全国循环经济技术中心、CNAS认可检测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科创平台,多家子公司均为高新技术企业。(3)规模实力。截止2022年底,集团铅酸蓄电池产能3600kVAh/年,废旧铅蓄电池处置利用产能86万吨/年,新能源锂电池产能2GWh/年,锂电池回收处理产能10万吨/年;汽车低压铅酸电池产能、销量、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行内前列;是国内再生铅领军企业。(4)治理结构。2011年6月,集团在上交所A股主板上市,简称骆驼股份,代码601311。建立了完备的“三会一层”治理机制,拥有子公司31家,其中全资子公司24家,控股子公司7家。2019年5月,第七届董事会、监事会任期届满。集团召开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八届董事会、监事会。刘国本卸任,刘长来接棒董事长,原副总裁夏诗忠被聘为集团总裁。(5)顾客和利益相关方。我们的产品广泛用于汽车主机厂配套、汽车维修市场,畅销全国,行销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上半年国内配套市场占有率达到48.6%,位列行业首位。国内后市场占有率达到31%。截止目前,骆驼蓄电池不论是在主机配套市场的市占率还是在国内维护替换市场的市占率均占据强势地位。
  • 发展进程: 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更为现名)是1994年6月21日系经湖北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同意(鄂改生【1994】191号),由湖北骆驼蓄电池厂、湖北石花棉织厂、襄樊市建设实业总公司和谷城县振兴化工厂共同发起设立。1994年7月2日,公司在谷城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注册资本为1,065.00万元,注册号为17976790-5。1996年11月20日,公司根据《国务院关于原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行规范的通知》(国发【1995】17号)的要求,在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重新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公司营业执照的登记注册号变更为:27175217-5-2。1996年12月28日,湖北省体改委出具《省体改委关于湖北骆驼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商业规划: 2024年,在外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与内部转型提质的多重考验下,公司始终秉持“稳中求进,质效双升”的工作总基调,聚焦以提升经营质量为目标的“业务年”发展定位,扎实推进“十大关键举措”,实现了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实施铅酸与锂电“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持续巩固传统优势板块,汽车低压铅酸电池销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0.69%,进一步夯实行业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加大推动新能源转型升级,汽车低压锂电池销量实现历史性突破,低压锂电类产品营收同比增长376.02%;储能业务稳步推进。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59,219.95万元,同比增长10.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397.22万元,同比增长7.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9,339.74万元,同比增长10.85%;上缴税费15.26亿元,同比下降8.53%。公司各主要业务领域经营发展情况如下:1、汽车低压铅酸电池销量再攀高峰,海外业务实现高速增长2024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业延续高质量发展态势,全年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100万辆,分别实现了3.7%和4.5%的增长。在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盈利水平持续承压。在此背景下,零部件企业正在经历“技术升级+价值重构”的双重考验。公司紧扣产业脉搏,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以“做大做强铅酸电池业务,夯实行业领先地位”为目标,通过优化国内主机配套市场客户结构、提高国内维护替换市场渠道资源价值转化和售后服务质量、加快海外市场渠道拓展等举措,公司汽车低压铅酸电池销量再攀高峰,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024年,公司汽车低压铅酸电池全年累计销售3,830.08万KVAH,同比增长了10.69%,其中铅酸类新能源汽车辅助电池销量同比增长了近40%。(1)加大关键客户拓展力度,国内主机配套市场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报告期内,我国汽车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延续高增长态势,年产销量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渗透率已达40.9%。公司紧抓新能源高速发展机遇,全面实施“守存量、抢增量”经营策略,精准把握主机厂的需求变化,撬动存量市场,提升已定点项目配套份额,同时布局新增市场,加大高端乘用车、自主乘用车及新能源车企的开发力度,积极推广新产品,争取新项目,推动客户结构的不断优化。在燃油车方面,公司紧抓车型换代、切换及新车型导入的契机,共计实现了47款车型的量产供货,在吉利、小鹏、东风柳汽乘用车、江铃、华菱等主机厂的份额大幅提升,在上汽大众、东风日产、东风本田、广汽本田、长安福特等主机厂保持了高位份额;同时,积极获取新项目定点,不断扩充豪华品牌阵营,做到从有到优,全年新增项目定点54个,其中包括华晨宝马、奥迪(MLB平台)等高端客户项目定点,为未来销量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公司新获定点项目18个,包括上汽奥迪、小米汽车、奇瑞、赛力斯、吉利、长城、长安新能源、零跑等主机厂项目定点,同时持续关注已定点项目的产品开发及量产情况,在赛力斯、奇瑞、零跑、智己、广汽埃安等车型中,完成了13个定点项目的量产导入并实现了批量供货。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汽车辅助电池销量同比增长近40%。2024年,公司国内主机配套市场销量同比增长约0.56%,市场份额保持稳定。(2)加强渠道和品牌建设,国内维护替换市场销量持续攀升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维护替换市场的渠道建设和品牌建设,强化销售管理能力和运营质量,搭建高质量的售后服务体系,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市场覆盖度。一是继续加强渠道建设。公司依托“优能达”体系,继续开展渠道下沉工作,优化并完善销售渠道建设,提升市场覆盖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优能达”服务商3400多家,“优能达”终端商超12万家,已实现全国2742个区县服务商及终端商的注册,全国区县覆盖率达到96%,市场覆盖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强化渠道管理能力和运营质量。公司不断优化与提升经销商管理模式,通过经营规划前置和开展专营政策等方式,引导经销商由多品牌经营向专营转型,细化渠道运作,为更好地开展品牌差异化运营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公司继续通过分公司运营质量评级及标杆分公司评比,提升销售分公司渠道建设、业务管理等能力,进而提高整体运营效能,促进直营业务销量的提升。2024年,公司维护替换市场直营业务销量同比增长约9%。三是继续开展品牌差异化运营及推广工作。公司针对四大品牌的不同定位,继续深化品牌差异化运营。其中,“骆驼”品牌从“渠道、产品、领域”多维度发力,在全国范围内累计建设了317家骆驼“优店”和78条“品牌街”,快速拓展乘用车空白渠道;继续推进物流枢纽城市商用车全国联保认证店项目,紧抓商用车渠道。同时,公司还开展了“DF”品牌城市运营商、“天鹅”品牌以旧换新、“华中”品牌经销商成长等活动,提升子品牌运营能力。2024年,公司“骆驼”“DF”“天鹅”“华中”四大品牌销量均实现增长,其中“天鹅”和“华中”品牌销量同比增长约40%。四是产品策略始终保持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公司继续保持高度的市场敏感性,不断推出兼具适应性和前瞻性的新品上市,确保产品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并引领未来消费趋势。2024年,公司完成了近200个新品的上市,产品线得到不断完善,能够更好地支撑渠道拓展。五是持续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公司通过优化内部流程,强化线下服务商质量管控,线上网单交付时效性得到大幅提升,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2024年,公司完成线上订单超60万单,同比增长约14%。同时,公司积极开拓KA渠道,探索搭电救援新业务模式,目前该业务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试点。六是继续加强品牌宣传力度。公司紧跟市场流量趋势,根据品牌差异化运营特点,通过媒体传播、人际互动、销售促进、广告传播及公益活动等多元化策略,全方位提升品牌在各渠道的曝光度和用户触达效果。2024年,公司品牌总曝光量达2.22亿次,同比增长1.55%。2024年,公司国内维护替换市场销量同比增长了6.6%,市场份额持续稳步提升。(3)渠道建设效果显著,海外市场销量实现大幅增长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全球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在把控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市场,加强渠道建设,全年共开发60个新客户,业务拓展至117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业务版图得到进一步扩大,销量实现大幅增长。一是积极开拓海外主机配套业务。公司建立了海外配套业务大项目工作组模式,打造“铁三角团队+技术营销+本土供应链”的业务体系,提升从商机获取到定点的全流程开发能力。2024年,公司新获得了7个海外配套项目定点。二是加强海外维护替换市场渠道建设。公司分区制定了海外营销策略与产品清单,开展精准营销。在北美区域积极推进“CBS+”策略,通过联合CBS开发底层客户,深度绑定CBS大客户,同时拓展忠诚门店客户,销量同比增长近68%。在马来区域积极推进“渠道+”策略,通过区域渠道深耕,调整客户结构,加强品牌营销宣传,销量同比增长近24%。在中东、欧洲等区域积极推进“贸易+”策略,通过区域驻点,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强化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积极收集线上线下客户线索,TOP5老客户销量增长超30%,欧洲区域销量实现翻倍增长。三是利用网络营销推动销量增长。公司继续利用网络平台优势,结合各大区的业务需求特点,通过对各个网络平台的适用国家、人群、营销特点、营销费用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多措并举,在扩大流量基础的同时实现精准引流,提升引流及转化能力,持续助力海外业务开拓。2024年,公司通过网络营销达成了75个订单。四是开展海外品牌推广工作。公司利用展会平台,积极收集市场信息、了解行业动态,全年共参与了9次展会,包括澳大利亚AAAE汽车售后市场博览会、135届春季和秋季广交会、2024年泰国曼谷国际改装车及配件展、2024年德国斯图加特电池展、上海法兰克福汽配展、迪拜法兰克福汽配展等,吸引了众多参访者的关注,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展会期间合计开发重点客户26个。公司后续将继续加大海外品牌推广力度,拓展更大的国际市场。2024年,公司海外市场销量同比增长约68.49%。2、汽车低压锂电持续发力,销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报告期内,公司紧跟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势头,持续加大市场拓展力度,不断完善产业布局和产品矩阵,强化供应链体系,汽车低压锂电销量实现历史性突破。一是积极推动已定点项目量产。公司密切跟踪已定点项目进展,持续推进项目开发及量产,实现了23个项目的量产供货,其中长城、红旗、奇瑞、吉利等主机厂实现了大部分锂电项目的独家供货;通过技术提升和商务落实,继续保持问界的独家供货,产品销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二是大力开发新项目定点。公司持续加大汽车低压锂电市场拓展力度,密切关注主机厂动态,积极进行产品开发及客户对接,全年累计完成41个项目技术对接,共获得了29个项目定点,其中12V锂电项目定点22个,包括北汽新能源、吉利、岚图、日产、北京现代、奇瑞、长城、江淮等多个知名车企及蔚来、小鹏、赛力斯等造车新势力的多款车型的项目定点;24V锂电项目定点7个,包括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吉利远程、江淮重卡、陕汽质子等主机厂的项目定点。三是完善产业布局和产品矩阵。公司持续推进低碳产业园项目建设,其中一期项目第一条产线已完成调试;欧洲PACK工厂项目已完成选址,并于2025年1月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下半年投产。同时,公司不断完善产品矩阵,推出了4大产品平台,可全面覆盖高、中、低端市场需求,广泛应用在极氪、领克、蔚来、广汽、小鹏、奇瑞等主机厂客户中。四是不断强化供应链体系建设。公司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选择和评估机制,持续推进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公司全年完成了30多家新供应商的准入审核,持续推进采购降本工作,其中海外供应链建设方面,开展了全部物料的海外寻源开发,在欧洲实地考察并审核了9家潜在供方,海外供方开发能力显著提升。五是进一步提升制造能力。随着前期定点项目的持续量产,公司依托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新引入的先进生产设备,提高了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和整体产能利用率,通过智能检测系统发现并解决潜在的质量问题,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生产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制造成本的持续下降。2024年,公司低压锂电类产品营收同比增长376.02%。3、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并完善渠道建设,提升循环产业链优势报告期内,再生铅行业产能过剩、废旧电池采购价攀升、市场乱象丛生等问题日益严峻。同时,行业政策多变,铅价出现大幅波动,进一步加剧了公司再生铅业务的经营压力。公司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完善了再生铅业务购销市场化定价机制,适时调整生产和采购节奏,以及采购和销售结构,再生铅业务盈利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公司积极推进废旧电池采购渠道建设,采用上门回收、海外采购、“工厂+仓库”联合运营、购销一体化试点等方案,不断强化回收渠道的拓展及管控,稳定废旧电池采购资源及采购价格。同时,公司在保证内部铅酸电池原材料供应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再生铅产品外销渠道。国内方面,公司已与国内知名铅酸电池企业以及铅制品加工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优化产品服务,不断提升了客户满意度;海外方面,公司积极推进海外渠道建设,已成功与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日本等国家的有关企业达成合作,并顺利完成多笔海外业务。2024年,公司废旧铅酸电池破碎处理量约55万吨,粗铅产量近36万吨。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供应链体系的优势,持续推进锂电回收购销渠道开发,已与比亚迪、国轩等13家电池厂,赛力斯、宇通等10家主机厂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全年实现废旧锂电池采购超4000吨。同时,公司完成了锂电回收项目的产线调试、工艺拉通等工作,产成品获得了巴斯夫、杉杉、中伟等国内头部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的产品认证及供货资格,全年实现再生材料销售近2000吨。4、工艺水平不断提升,技术研发持续突破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坚持以市场和产品为导向的研发机制,持续优化研发流程,规范项目管理,推动产品的迭代升级和研发技术的不断突破。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49,563.5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3.18%;完成专利申请341个,累计授权专利186个。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的有效专利数量为1238个,其中发明专利数量为166个。(1)铅酸电池板块报告期内,公司围绕重点项目开发、工艺技术创新与优化、技术降本等方面开展铅酸电池研发工作,继续推进AGM/EFB启停电池、驻车空调电池、新能源汽车辅助电池等产品的迭代开发。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华晨宝马AGM电池项目各阶段PZS审核,2025年1月实现量产供货;完成了大众AGM电池和EFB电池项目,顺利获得德国大众BMG认可,并实现量产供货;完成了蔚来、小鹏、长安深蓝等新能源车企项目的开发,不断提升公司在新能源主机厂的配套能力和影响力。同时,公司完成了中东系列产品的迭代开发、富液新能源辅助电池全新系列、铠甲K235驻车空调电池和S系列驻车空调电池等项目的开发,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矩阵。工艺技术创新与优化方面,完成了AGM电池化成工艺优化项目、富液电池合金成分优化项目、AGM启停电池铸焊合金成分优化项目等,并在全国各个生产基地进行推广;完成了新能源汽车辅助电池自放电改进项目和配方研发项目、商用车电池质量提升项目等,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不断提升公司产品品质和核心竞争力。技术降本方面,公司通过产品整合迭代、低成本产品开发、提高材料回收利用率、现场工艺改造优化等举措,有效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2024年,公司参与IEC辅助电池标准制定,参与CBI组织的SSOF功能小组工作,技术研发水平不断提升。(2)锂电池板块报告期内,为进一步强化在低压锂电池领域的优势地位,公司积极与客户保持紧密联系,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持续深入推进低压锂电池12V/24V/48V新平台产品的开发,并投入大量资源,围绕新技术开展探索和创新工作,力求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报告期内,公司开发并推出航行器领域使用的低压锂电池,解决了锂电池大倍率、高续航、高安全性问题,并在小鹏汇天飞行器产品上落地应用。公司完成了5类12V低压电芯化学体系与电化学性能的全面优化,并实现了5大电性能测试方法标准化,完成了1项团标制定及发布。同时,公司全年共推出7大BMS产品平台,覆盖乘用车低压锂电、商用车24V、储能三大应用领域,共计推出35款产品,其中车载产品14款,储能产品21款。软件开发方面,公司结合AI算法大模型,完成了锂电池仿真与算法等效模型建设,实现了SOC、SOH、SEV算法精度的重大突破,并成功应用到奔驰、宝马等海外项目,其中电池功率预测SEV算法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在体系建设方面,公司完成了ISO-21434网络安全流程建设,通过了TUV审核,并获得证书,成为首批获此证书的锂电池企业。公司紧跟华为、奇瑞等主机厂智能驾驶趋势,新开发了低压供电双电池系统,可满足高等级智能驾驶场景下的高安全供电需求,为智驾系统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公司紧跟技术趋势与市场需求,研发了新一代48V辅助电池产品,应对新增的应用场景,完善24V商用车平台产品,丰富其4G、蓝牙、故障提醒、低温加热等功能。产品迭代方面,公司不断深挖应用场景功能需求,对产品功能、性能、安全进行评估。其中,新品测试验证指标超600项,多方位确保研发产品的稳定可靠。公司通过产品整合迭代、低成本产品开发、平台化应用、现场工艺改造优化等举措,有效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此外,公司全面优化研发体系,从组织架构、流程管理、人才培养、数字化建设等多个维度入手,打造更加高效、协同的研发环境,不断为市场提供更具竞争力、更贴合客户需求的优质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开展了液冷集装箱、EMS、液冷户外柜等储能产品的研发,推出了4大产品系列,共计21款新品,其中包括小型工商业储能产品、非洲离网一体机户用储能产品、应急启动电源产品、高尔夫球车锂电产品等。同时,公司完成了船舶电池系列产品的开发,产品覆盖100~2000kWh的船用需求,可实现船舶嵌入式和箱式电源系统的批量化制造。(3)回收板块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再生铅工艺的升级及标准化,不断提高资源再生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公司继续推进4BS工艺开发,完成了4BS完整生产工艺输出,目前4BS产线实现了稳定生产;丰富了铅产品种类,完成了真空提锡工艺优化、短窑冶炼除铜灰工艺优化等项目,新增短窑粗铅干渣率优化、铅钙合金锡利用率提升等项目,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公司开展多个铅产品和副产品的工艺优化项目,加强再生铅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优化了合金产品改进方案。报告期内,公司开展了梯次利用工艺路线研发和产品标准制定,搭建了梯次利用平台,已具备锂电回收梯次利用分选能力;完成了部分锂电回收产线调试及工艺拉通工作,实现了碳酸锂、硫酸钴、硫酸镍产品的量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产品正在持续研发中。5、坚持双赛道发展,储能业务稳步推进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开拓储能业务,实现多元发展。工商业储能方面,公司进行了多款产品的研发、迭代升级,全年签约12个储能项目,其中签订2个船舶储能项目,船用电池产品取得了中国船级社(CCS)和中国船检(ZC)认证,船用电池市场实现业务“0”的突破,打造了新的增长点;小型工商业储能在意大利、尼日利亚、西班牙等国家推出样机。户用储能方面,公司完成高压和低压储能全系列产品开发,一体机储能产品布局基本完成;多款户用储能产品已取得欧洲、北美、大洋洲、非洲产品认证资质,并陆续销往欧洲、北美和非洲地区的多个国家,其中非洲低压储能产品市场销售额突破千万,销量实现持续增长。6、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助力生产质效双升报告期内,公司利用AI技术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围绕智能制造,推进生产流程的数字化与自动化升级。公司新能源低碳产业园项目一期生产车间、智能立体仓库、污水处理站、光伏供电系统等设施已建成,可实现绿色低碳和智能化生产模式。同时,该项目部署了包括制造执行系统(ME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能源管理系统以及仓库管理系统(WMS)在内的多项关键系统,强化了该项目的数字化能力,可以提高生产透明度、生产效率与管理效率,进而提升产品品质和安全管理水平。报告期内,公司顺利获得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三级认证。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时间
总资产(亿元)
净资产(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营业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资本公积(万元)
未分配利润(亿元)
每股净资产(元)
基本每股收益(元)
稀释每股收益(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
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企业发展进程